黄埔军校选址如此慎重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当时广州虽然建立革命政府,但杨希闵、刘震寰的滇、桂军阀仍盘踞城内外。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不如来看一下黄埔军校最初的格局,希闵、刘震寰这些外省军阀,他们虽然帮助孙中山重新打回广州,但本身并无革命信念而各有算盘,甚至有随时突袭军校的可能。
1、广州的黄埔军校怎么样?
不同意上面的答案。黄埔是革命的黄埔!是抗日的黄埔!不管前六期,还是迁台前的后几十期,本质上是革命的,是抗日的!如果简单以合办的前六期来定义黄埔军校,未免太狭隘!站立于国家、民族的高度:黄埔军校师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牺牲是无可否认的。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牺牲了二十七万左右,几乎等同于一个南京大屠杀!试问:谁可以否认他们!,
2、广州黄埔军校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猛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黄埔军校是类似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样的学校,主要培养中低级军官,而类似于日本陆军大学的学校,是国军1928年才收编建立的陆军大学。总体来说,黄埔军校是培养中低级军官,陆军大学是中低级军官继续深造的地方,蒋介石一直是陆军大学的校长,担任长达21年,前后共毕业2700人。国军有一条规定:陆大毕业的,才能任军参谋长,
因此国军中的高级参谋人员绝大多数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另外,陆军大学还在1928年创设了特别班,主要招收军队中校以上、中将以下,年龄在45岁以内的军官,为他们继续深造。为什么黄埔军校如此有名?主要3点:第一,国军的中央军军官基本都出自黄埔,中央军军官基本都是黄埔出生,但未必上过陆军大学。这就像日本高级军官都是士官学校出身,但也有一些人没有上过日本陆军大学一样,
所以黄埔军校名气很大。第二,黄埔系将领确实有很多能力突出的人,黄埔军校其实只是教授简单的军事理论只是,前几期短则只有几个月,像是速成班一样。但其实打仗绝非在书本上能够学会的,一定要在实战中学习战争,黄埔前4期真的是战争中学习战争,每一届学习期间都参过战斗,这是最好的老师。以林彪为例,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军官,他在黄埔学习理论其实也就大半年而已,
第三,黄埔是当时年轻精英会聚之处。黄埔学生要求至少中学文化,身体健康,品貌端正,其实,单单中学文化这一条,就相当于今天要求重点本科学历。当时教育程度低,初中毕业就算是知识分子,可以回乡教书了,普通人最多上上私塾,了不起小学毕业而已。所以,能够上黄埔的本来也是中国的精英年轻人,在《黄埔建校六十年简史》中有一段记载曰:“回忆自黄埔初创,至抗日胜利,本校为国家造就军政干部,达十五万人以上,而作战伤亡达十万人左右......”看看,这15万中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上前线的,还有不少人是留在二线或者后方做军事辅助工作。
3、黄埔军校因何得名?
据黄埔一期生宋希濂回忆,在1924年5月5日,他和其他被录取的同学们在南堤码头处集合,然后分乘数艘民船,由小火轮拖带驶往黄埔长洲岛,历时约一个小时,如是,黄埔军校就算正式开张了!黄埔军校之名,没有其他原因而完全由地名而起。不过,军校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其最初选定的校址也并非黄埔长洲岛,最初的校址,先是选为广州“测绘局及西路讨贼军后方医院”,即当时人所称的东山(现北教场路烈士陵园一带),
后来,才改选为黄埔长洲岛。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经费方面的考虑,因岛上原有前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二是安全方面的考虑,因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岛内筑有多处炮台,易守难攻,加之环境幽静,有利于学习与练武,黄埔军校选址如此慎重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当时广州虽然建立革命政府,但杨希闵、刘震寰的滇、桂军阀仍盘踞城内外。
希闵、刘震寰这些外省军阀,他们虽然帮助孙中山重新打回广州,但本身并无革命信念而各有算盘,甚至有随时突袭军校的可能,据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方鼎英的回忆,当时滇军第三军军长范石生就曾当面奚落蒋介石:“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就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缴你的械!”而身为校长的蒋介石听后,竟然一句话都不敢当面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