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吴松江,宋朝的江南松江府现在是那里

吴松江,宋朝的江南松江府现在是那里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4 17:22:31 编辑:东莞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宋朝的江南松江府现在是那里

治所在华亭县 (今上海市)。《名胜志》:松江府 “取吴松江而名”。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

宋朝的江南松江府现在是那里

2,上海吴淞江保留着最后一个渡口上海曾经还有哪些渡口呢

说起上海这一个城市,相信有不少人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这个城市在我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市,另外也是引起了不少人注意的一个城市,而在上海之中曾经也是有着非常多的渡口存在,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上海吴淞江只保留了最后的一个渡口,甚至有很多人说这个渡口也是看一眼少一眼,如果这个渡口有一天停止运营,那么就意味着吴松江上海段的江面上再也没有了轮渡的渡口了。正是因为这个样子,所以这一个渡口不仅仅是有着运输的功能,更是让很多人对此有着非常浓厚的印象,以及特别深情的回忆,更是让很多人会想起当年轮渡比较多,以及渡口比较多时候的情景,让大家能够回忆起当初的岁月。在这种时候有很多人也会产生一个好奇,上海虽然曾经有很多的渡口,但是到底有哪些渡口,有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事实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并且随着当年通行这些渡口的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现在知道这些渡口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曾经在上海有杨家渡口,齐昌镇渡口,东方路渡口,东昌路渡口,民生路渡口等多个路口,这些渡口在当年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自己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渡口最终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之中,不过对于那一个年代生活的人们来说,渡口仍然是他们记忆之中不可磨灭的一个部分,这就像我们国家不断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最终仍然有年轻人会站起来,然后这些相对来讲,年龄比较大的人也会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上海吴淞江保留着最后一个渡口上海曾经还有哪些渡口呢

3,清平乐候蛩凄断

张炎 清平乐候蛩凄断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译文及注释】 蟋蟀哀鸣欲断魂, 秋风萧瑟秋江岸,人语秋虫共鸣。 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 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 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 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1、蛩:音穷,蟋蟀。 2、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赏析】 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其时,张炎年五十三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清代陈廷焯评价说: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类皆精警无匹。 晏几道 清平乐 《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赏析: 通观全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人之作。离别在一个渡口,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上片写送别。留人二句以一留、一去点出送者与行者不同的心态:一方挽留而留不住,一方身不由己,去意已决。表面看留者似落花有意,去者若流水无情。实则一个醉字透出其中隐曲:去者亦非寡情绝意,正因离别愁深,遂借酒释愁,以免临别之际在情人面前失态落泪。一棹二句写送者目送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破碧波,船儿驶出一条春水路,从两岸清晨黄莺啼叫的杨柳中间穿过,消失到远方。过尽二字显现出送者整个目送兰舟由近而远,渐远渐无的空间推移过程,流露出送者情系兰舟的深长眷恋和心逐流水的绵绵离思。下片写别情。送者伫立空荡的渡头,唯余青青杨柳,徒然触动离情。此后二句抒发怨爱交集的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二句表现的心情是矛盾的。全词先是脉脉含情之语,后转为决绝语,二者相反相成,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 清平乐·上元月蚀 纳兰性德 清平乐上元月蚀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译文及注释】 1、上元:即元宵。 2、瑶华:美玉口晋葛洪《抱朴子助学》:故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此处借指入蚀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 3、蓂墀雪:谓生长着瑞草的殿阶上,呈现出洁白一片的景象。 蓂,一种瑞草。《竹书纪年》卷上: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箕英,一曰蓂荚。据云:古代唐尧观蓂荚而知月。 4、清景:犹清光。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三辰蔽于天,则清景暗于地。又,三国曹植《公宴》: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5、影娥二句:影娥,即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此池本凿以为玩月,后代指清澈鉴月的水池。《三辅黄图未央宫》:影娥池,武帝凿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亦曰眺蟾台。 6、初弦,上弦月。 宫莲,莲花瓣之美称。 7、七宝:古代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唐段成式《酉阳杂坦天咫》: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 【赏析】 此篇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蚀时所见的景象,后二句赞美其景象不比寻常,即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片写月出蚀之情景;前二句写月蚀渐出呈现初弦夕之景,后二句写蚀出复圆。前后八句,写了月蚀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辛弃疾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作者:辛弃疾 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 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 染教世界都香。 赏析: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他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叔良其人情况不详。这首词题曰:忆吴江赏木樨。木樨,亦作木犀,桂花别名。辛弃疾咏桂花的词不少,如上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即是。 但这首词写得别有情趣,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 本词上片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四句,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吴江即吴松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大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两句,这里用团团来写桂树,水沉,香名,这里用指桂花馨香。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 下片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数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宫黄,指古代宫女以黄粉涂额,是一种淡妆,这里是指桂花。桂花体积小,宛如淡施宫黄,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样芳香。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清平乐候蛩凄断

文章TAG:吴松江吴松江宋朝江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