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郭天叙,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

郭天叙,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1 00:39:03 编辑:东莞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

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的结局是被敌方用计杀死,朱元璋夺得天下。当时韩林儿称帝,但实际上天下被刘福通掌握在手中,郭天叙就像韩林儿一样只是一个傀儡。表面看上去郭天叙是滁州和和州的将帅,但朱元璋更有话语权。郭天叙自然心有不甘,想要朱元璋的命,没想到在攻打集庆符的这场战争当中,被陈野出卖最后悲剧悲惨的离世。最后郭天叙的兵权被朱元璋夺取,后来整个天下都被朱元璋夺取,成为明朝第一个君主。郭天叙自命不凡,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被惨死在叛徒的手中,令人十分唏嘘。可以说郭子兴的三个儿子每个都没有善终,反而是郭子兴的养女马氏最后成为了明朝的皇后,以俭朴和善受到大家的尊敬。郭子兴去世之后,郭天叙接替父业不断压制朱元璋。当郭子兴去世之后,郭天叙接手父亲的基业,并提携自己的小舅子来压制朱元璋,但是军中的将领并不服郭天叙,因为红巾军有现在的规模都是靠着朱元璋的本领维持下来。因此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要高于郭天叙,同时军中没有任何人可以与朱元璋的威望和实力相媲美,所以郭天叙多次想除掉朱元璋,以绝后患。

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

2,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

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是被陈埜先斩杀。郭子兴自至正十五年去世之后,其长子此前已经战殁,由二子郭天叙继承基业,同时将妻弟张天祐提升为第二领导人,以协助郭天叙压制朱元璋,因此这支驻扎于滁阳的红巾军内部关系十分微妙。早在濠州之时,郭子兴与赵均用、孙德崖等人不和被擒之时,赖于朱元璋以其军事力量为支援从中调和。此后朱元璋独自领兵攻克滁阳后,又将郭子兴接往滁阳奉为主公,因此这支红巾军能够在此立足全赖于朱元璋之力,朱元璋的声望和嫡系实力极为强大,在军中仅次于郭子兴。 因为滁阳以及和州等处均为朱元璋率其心腹所夺,初立的郭天叙尺功未建便成为主公,在军中尚无能够压制朱元璋的威信以及实力。因此当大军谋划下一步进军目标时,郭天叙等人便极力想攻克重镇集庆路(今南京),一来获得发展根据地,二来以稳固其统帅地位。 至正十五年六月,郭天叙、朱元璋等人率军渡江,谋划攻取王霸之基集庆路。红巾军先克采石矶,后拿下集庆路门户大平府,俘获元军民兵元帅陈埜先,据此为基地发动对南京城的围攻。但因为集庆路战略地位之险要,元军在此屯聚大批官军守护,红巾军的初次攻击以失败告终。 当年八月,红巾军高层决议再次攻击集庆,义军此次采取逐步进逼之策,先将集庆周边溧水、句容、溧阳、芜湖等镇依次攻克。随后郭天叙以及张天祐等人率先进攻集庆城东南四十五里处的方山,而此前投降的陈埜先则驻扎在城西南三十里的板桥,朱元璋则以左副元帅的身份留守于后方太平府。此间陈埜先谋划复叛率军投靠元军时,被其手下人告发,朱元璋将其召回,谓之:“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汝所适,不相强也。” 朱元璋明知陈埜先意图反叛但不加阻拦,当陈埜先归反驻地时,极力请求红巾军攻击集庆时,朱元璋也不予应答。陈埜先又生一计,他诓骗朱元璋,说自己已经将元军守将左答纳识引诱至其营中,请求朱元璋前往俘获。朱元璋既然明知其用意,不可能前往其军营,但并未采取钳制措施,而是“姑许之,不往。”更为心计的是竟不将陈埜先谋划叛乱之事告知正处前线的郭天叙等人。 返回板桥的陈埜先见用计谋取朱元璋不成,便将目标投向了郭天叙等人,“埜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亦杀之。”对陈埜先谋叛毫无察觉的郭天叙和张天祐就这样轻易被其斩杀。郭天叙死后,其弟郭天爵更是无力抗衡,最终被朱元璋以谋反之名诛杀,郭子兴遗存势力中便再无能危害朱元璋地位的人物存在。朱元璋便于至正十六年三月第三次攻打集庆,一举攻克,正式开启其争雄天下之路。至此郭子兴算是绝后了,他做梦也想不到,让自己绝嗣的会是朱元璋。

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结局

3,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是否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呢

的确有许多学者认为,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杀死的。但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前往邀请小明王韩林儿,南下到朱元璋军中,途中却因为翻船而淹死江中。朱元璋为此责备廖永忠,但许多人联系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残忍手段,由此推论是朱元璋设计陷害韩林儿,而把责任推诿给廖永忠,这似乎成为定论,但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翻船事件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故意为之。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杀死小明王。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明教利用这个形势,在广大穷困农民中间进行传教,积极准备起义。河北韩山童是重要的秘密宗教的领袖,他广收信徒,酝酿起事。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推举韩山童为明王。接着,蕲州徐寿辉、徐州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人起事。次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亦起兵响应,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因为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带着其儿子韩林儿逃亡。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等迎接韩林儿到亳州,拥立他为小明王,国号宋,建立龙凤政权。小明王也就成为元末大宋红巾军的领袖。朱元璋出自郭子兴麾下,自然也属于红巾军一派,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部下。不过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种名份上的归属,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朱元璋自始至终也没有对韩林儿称臣,只是出于战略考虑,采用“龙凤”年号,表明是反元的起义军而已。《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日: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尽管元帅、右副元帅都比朱元璋地位高,但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这只军队的主帅。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并没有把小明王当回事,但由于小明王在白莲教中的影响,朱元璋仅仅借用小明王的旗号而已。朱元璋采纳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此时,尽管朱元璋拥兵十万,,但占据的地盘不多,四面受敌。东面、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的小明王、刘福通大大牵制了元军势力,为朱元璋发展势力提供了帮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就在朱元璋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小明王的大宋朝却江河日下。张士诚派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到朱元璋援军赶到时,刘福通已经被杀。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就在朱元璋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以为时机成熟,大举进攻朱元璋,结果大败,被乱箭射死。次年,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当时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因此,朱元璋被称作西吴,张士诚被称为东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同时,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州渡口,悄悄将船底凿穿,小明王沉于江底。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许多人认可这一说法,认为是朱元璋故意所为。但在豹眼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这么没做。其一,刘福通被杀后,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势力,本来就是徒有虚名,对于朱元璋几乎没有多少威胁。其二,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教徒中起不了多少作用。在战乱之际,教徒东奔西走,早已丧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其三,如果小明王还有利用价值的话,朱元璋威逼利诱一下,就可以让他屈服,为己所用,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他。其四,既没有威胁又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制造沉船事件除掉小明王,似乎是画蛇添足。如果真想杀他,随便采取一个方式都会杀死他。朱元璋完全可以对小明王不理不睬,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却派人去迎接小明王。这的确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不能成为故事,就必定是一个事故。但这个事故的原因,跟小明王一样沉入历史长河中。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不必多此一举。但历史皆有可能,没有证据就不能绝对说有,也不能就绝对说无。是真是假,友友们还是自己去判断吧。

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是否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呢

文章TAG:郭天叙郭天叙郭子兴儿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