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重耳简介,重耳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重耳简介,重耳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18 08:26:54 编辑:东莞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重耳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人物。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简介晋献公的去世后,秦穆公派子显慰问重耳:“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你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重耳便对秦国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

重耳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2,有谁了解申生与重耳的故事

申生与重耳均是晋献公之子,是兄弟,他们之间的故事根据史料主要是骊姬之乱。晋献公十一年,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扩展资料:一、申生简介申生(?―公元前656年),姬姓,名申生,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太子。齐姜死后,晋献公在众妾之中提拔自己喜欢的骊姬为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为使其子奚齐成为继承人,随后开始诋毁太子申生。公元前656年,最终在骊姬的多次阴谋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缢而死。二、重耳简介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文公

有谁了解申生与重耳的故事

3,流亡公子重耳简介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重耳,晋献公子,公元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 晋献公有5个儿子,申生是太子,重耳、夷吾为狄人所生,奚齐、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和她陪嫁的妹妹所生。 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国,谋臣狐犭匽、赵衰等人跟着他。 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不久,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晋国没有了国君。夷吾首先回到国内,立为晋惠公。惠公害怕重耳抢他的君位,派人到狄国去行刺重耳,重耳被迫流亡,到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到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友好接待。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安定民心,封赏功臣,成功地迈出了治国的第一步。 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避难。晋文公知道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他发兵杀了王子带,护送周王子回到京城。周襄王大摆酒席慰劳他,还赐给晋国四城,晋文公的地位不断提高。当时,与晋有力量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非与楚国交锋不可。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战后,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流亡公子重耳简介

4,左传关于重耳的故事简介

重耳(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一般指晋文公。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扩展资料:晋文公的流亡,是因为晋国乃至东周列国持续不断的动乱导致的。起点是晋献公晚年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驱逐群公子。而公子重耳只是被驱逐的儿子中的一个,另一个儿子则是公子夷吾,后来的晋惠公。此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公子,也在驱逐之列,只是没有留下事迹。公子重耳刚开始逃亡到了蒲城,公子夷吾逃到了屈城。但随后晋献公发出追杀令,群公子在晋国彻底呆不下去了,于是纷纷逃亡外国。重耳逃亡到了狄人的地盘,而夷吾逃亡到了梁国。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晋国开始陷入进一步的内乱,晋国大夫里克连续杀害了晋献公的两名幼子奚齐与卓子,公子夷吾则借机与秦穆公达成土地割让交易,诱使秦穆公和齐桓公拥立自己为君,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晋惠公担心哥哥回国,于是派人继续追杀公子重耳,于是重耳继续踏上流亡之路。他先来到卫国,但没有得到优待,于是奔齐,在齐桓公的照顾下过了几年安省日子。春秋时的诸侯在国内往往要面对“小宗强,大宗弱”的局面,小宗的公族分出去后成为强大的卿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政出多门则人心涣散。晋献公在位时“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这种血腥手段为晋国弱公族提供了范例。这项措施多年之后造成了“六卿强,公室卑”最终演变为三家分晋。但在当时,有利于集中君权,提拔功臣。如战神先轸能为中军帅,贤臣赵衰被拜为卿,栾枝可以作下军将,范武子士会最初只是晋文公的车右。这些人才都为晋国的文襄霸业立下了不世之功。晋文公之弟惠公在韩之战被俘后,大夫瑕吕饴甥“作爰田”即承认土地的私有,开始扶持封建土地经济。“作州兵”不仅仅在“国人”中征召士兵,还允许“野人”参军,扩大征兵面。晋国军队之后曾一度扩充到六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文公

5,谁能详细介绍一下晋文公重耳的人生与事迹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有八子,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最受宠爱。晋献公灭骊戎后,获骊姬并纳之。骊姬得宠,献公疏远了申生、重耳、夷吾三人。后骊姬得子,名曰奚齐,献公意欲废申生而立奚齐。申生被逼而自尽,重耳和夷吾逃跑到外地。这样,重耳便开始了十几年的流亡生活,当时他已42岁。由于重耳平时能“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颇有贤名,所以即使在流亡过程中,跟随他的人也很多,甚至如介子推曾在晋文公绝粮的时候“割股啖君”。 重耳先到狄国。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掉奚齐及其弟卓子,要迎重耳回国为君,重耳感到自己在国内还没有根基,所以拒而未返。后夷吾回国继承君位,是为晋惠公。惠公恐怕重耳与他争夺君位,派人刺杀重耳。重耳预先得到消息,逃往齐国,当时重耳在狄国已滞留十二年之久。到齐国后,齐桓公厚加礼待,为他娶妻,并送他马匹。第二年,齐桓公小白死,齐国发生内乱。重耳贪图安逸,不想离开,又继续住了三年。赵衰和狐偃等人设法使他离开了齐国,前往楚国,以寻找靠山,伺机归国。沿途备尝艰辛屈辱,到达楚国。楚成王雄才大略,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以诸侯国君之礼待重耳。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您作了国君,将如何报答我的知遇之恩呢?重耳回答,若托您的福,真得能够回国作君,一旦晋、楚两国构兵,在中原对垒,我将命令晋军退避三舍。楚令尹子玉认为重耳傲慢无礼,劝说楚成王杀掉他。楚成王却认为“晋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谄,三材侍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未听从子玉。 后来秦穆公邀请重耳去秦国,楚成王便将他送去,穆公待他甚厚。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惠公死,晋国大臣们欲迎重耳归国,秦穆公便派军队护送重耳归国。重耳于第二年春天渡黄河入晋,晋国各地纷纷归附。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这时他己62岁。 晋文公即位不久,吕省、郤芮等密谋叛乱。晋文公得知后,秘密会见了秦穆公,请求援助,秦穆公答应帮助平息叛乱。吕省、郤芮见事不成,便逃跑了。秦穆公将其诱至黄河诛杀,并给晋文公配了三千卫兵。 至此,经过几十年混乱的晋国方才安定下来,晋文公开始整顿和治理国家,诸如整顿官职,责成各级官员尽职尽责,轻徭薄赋,赈救困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关税,开通道路,促进商旅贸易,奖拔贤能,赏赐有功,鼓励积极有为的精神,赡养老人,礼遇宾客,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等等。并且进一步明确社会等级结构和分封原则,“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从而晋国大治,一天天强大起来。 晋国国内安定以后,晋文公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和外交活动。最著名的对于晋文公称霸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成王率楚、郑、陈、蔡、许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进行战前准备,将晋国原有的左右二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命令郤榖、郤溱,狐毛、狐偃、栾枝,先轸为将领。文公首先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卫国和曹国,想以此吸引楚军前来救援,以解除楚军对宋国的围攻。晋国军队渡过黄河,活捉了曹共公。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西南)交兵,晋文公对楚军退避三舍,以避其锋芒。楚军统帅,令尹子玉求战心切,派人请战。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决战,晋军大胜。这次战争,由于晋文公在外交上争取了秦,齐两国参战,在军事上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方针,化劣势为优势,被动转变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对楚国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基础。 “城濮之战”把北上争霸的楚国打败后,晋文公为周襄王在践上(今河南省荥泽县西北)建起一座行宫,举行向周襄王献俘的盛大仪式。周襄王命大臣王子虎等册命晋文公为齐桓公以后的又一位侯伯,从此晋文公便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位霸主。周襄王赐给文公象征霸主权威的礼器,及黄河以南大量土地。晋文公从此可以直接祭祀天神,自由征伐。他随即在践土与各国诸侯举行了盟会,史称“践土之盟”。 “践土之盟”安定了黄河以南各国以后,晋文公便北渡黄河,回到晋国。他一共在位九年,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逝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对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长期的流亡生活和政治斗争的考验,锻炼了他的政治才能,同时使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他即位后在国内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有两点最值得注意: 一是尚贤。在周代原来的分封制下,只能以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到春秋时代,宗法制度已经显示出与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他效法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做法,身边也聚积一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如赵衰、狐偃、贾佗、魏武子等,都是栋梁之材,曾跟随他流亡。在治国安帮以及称霸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晋文公避亲而尚贤,所以在当时晋国统治集团中出现了不争高位,唯贤是举的优良风气,如晋文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从而使贤者居首,保持了晋国统治集团的勃勃生气。 二是赏功,即赏赐有军功的人,晋文公在流亡几十年回国即位后,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和支持他上台有功的人,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他即位后,不再分封宗族公室子弟,政治上也不重用公族。他选择职官的原则是按德行、才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一些“诸姬之良”,“异姓之能”。晋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诸军将佐既是统帅军队的军事首领,同时也是参与决断国家政事之卿,是统治集团中的核心阶层,而这些将佐分别出自不同的宗族。这样,就使一批非公族的政治势力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阶层,堵塞了公族把持晋国政治的途径。晋文公的这一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晋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使晋国的历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显著特点,使得封建因素在晋国较早较快地出现,法家思想在这里有了更深厚的基础。 晋文公重耳是一位霸主。争夺和保护霸主地位的战争,虽然不可避免地要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它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它不但使晋国强大起来,而且还使中原一带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安定,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文章TAG:重耳简介重耳简介哪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