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打龙袍》也是以此为原型的,但是,戏剧里的宋仁宗的母亲李妃,却是历尽千辛万苦没有死的。《狸猫换太子》里刘娥害宋仁宗的母亲李妃,纯粹是没了剧情的曲折,吸引观众的,能言善辩的李宸妃前面说了,李宫女是一个很机敏的女子,在后宫无子满朝期盼的环境下,这姑娘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勇敢的赌了一把。
1、朱瞻基母亲是怎么死的?
病死的!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明史·列传一后妃》朱瞻基母亲诚孝张皇后,堪称有明一代后妃中最典型人物,历经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五朝,一生尽心辅佐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三位皇帝,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被世人誉为“女中尧舜”,
极力周旋,力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张氏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被封为世子妃,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称帝第二年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张氏为太子妃。朱高炽虽然聪明好学,生性沉稳,但是他体型肥胖,不善于骑射,朱棣一度想废掉他改立更像自己对次子朱高煦,张氏一边安慰丈夫朱高炽,一边“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最终张氏的孝心打动了朱棣,朱棣因此对徐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并且张氏生的儿子朱瞻基聪明好学深得朱棣喜欢,朱棣将其立为皇太孙,因为这些,朱棣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朱高炽继位后,张氏作为皇后,对仁宗治理朝政常常出谋划策,极力辅佐。明史记载“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潜心辅政,辅佐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朱瞻基继位后封母亲张氏为皇太后。
此时国内大小事宜都是听命于张太后裁决,当时仁宗驾崩突然,太子朱瞻基此时还在南京祭陵,汉王朱高煦觊觎帝位已久,预防不测,张太后临危不乱,先命内阁起草仁宗遗诏传位朱瞻基以安民心,并且先后派出太监海寿和内阁首辅杨荣前去迎接并保护朱瞻基,才得以逃过朱高煦的半路劫杀。宣宗继位后,张太后时常不忘教导他如果体恤百姓,同时勉励老臣们要尽心辅佐宣宗,还不忘告诫娘家人不能干政,
宣宗一朝,在张太后和“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人的治理下,四海生平,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国力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创造了仁宣之治。拒绝垂帘,打压宦官,摄政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死后,因为太子朱祁镇年幼,朝野传言张太后要立年长的襄王为帝,老臣们听闻后赶紧觐见孙太后探听虚实,张太后遂后召集文武百官,一边哭一边指着八岁的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
朱祁镇继位后,大臣们以“主少国疑”为由屡番劝阻张太后垂帘听政,被屡次拒绝,并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意思是不能破坏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当务之急是取缔一切不要紧的事物。并且经常勉励英宗朱祁镇做个好皇帝并且任命英国公张辅、内阁成员杨荣、杨士奇、杨溥、胡潆为辅政五大臣,张太后极力打压宦官势力,时不时把英宗的心腹太监王振召到跟前严加训斥,并且常常过问内阁事务,以防王振专权乱政,所以张太后在世时,王振一直不敢造次。
临终不忘国事,遗诏一心为大明着想张太后为大明竭尽全力,付出一生,临终之际还不忘国事,弥留之际召见老臣杨士奇、杨溥,问他们朝廷里还有什么大事儿没有做的。杨士奇随即奏上三件事,第一件,为建庶人(建文帝朱允文)撰写实录;应解除凡收集方孝孺等人书籍者死的条令,杨士奇的第三条还没来得及说,张太后就死了。在遗诏中同样勉励大臣们好好的辅佐英宗朱祁镇实行仁政,张太后摄政但不干政,唯一的遗憾是在世时没有彻底除掉王振,给土木堡之变留下了祸患,
2、宋朝皇后刘娥,是否真的害死了宋仁宗的母亲?
这个传说,是以《狸猫换太子》的戏剧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河南豫剧《打龙袍》也是以此为原型的,但是,戏剧里的宋仁宗的母亲李妃,却是历尽千辛万苦没有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是典型的中国版灰姑娘遇王子,美梦成真而且很是美满的宫廷剧,公元1032年,“先帝”宋真宗的嫔妃李氏病死,她在真宗时只是一个“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