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 > 金昌市 > 官制,列举从秦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官制,列举从秦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17 14:33:47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列举从秦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秦,三公九卿制汉,推恩令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两府三司制元,行省制明,内阁制清,军机处

列举从秦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2,古代官制有几品

一、正一品1、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2、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建威将军、一二三等子爵、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二、从一品1、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2、文职外官:加衔总督。3、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振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振威将军。4、武职外官:提督、八旗都统、将军。三、正二品1、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2、文职外官:总督、加衔巡抚、 河道总督、漕运总督。3、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一二三等男爵。4、外官:总兵、八旗副都统。四、从二品1、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侍郎。2、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3、武职京官:散秩大臣。4、武职外官:副将。五、正三品1、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外务部左右丞。2、文职外官: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3、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圆明园总管、陵寝总管、察哈尔总管、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圆场总管、一二三等轻车都尉。4、武职外官:参将、指挥使、八旗城守尉。六、从三品1、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2、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3、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4、武职外官: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八旗协领。七、正四品1、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外务部左右参议。2、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3、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4、武职外官: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防守尉、八旗佐领。八、从四品1、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2、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3、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王府二等护卫。4、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九、正五品1、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2、文职外官: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3、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云骑尉。4、武职外官:关口守备、守御、防御、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十、从五品1、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监察御史、各部员外郎。2、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3、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王府三等护卫。4、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十一、正六品1、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宗人府经历、大理太常寺丞、钦天监监判、五官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司正一。2、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3、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监造火药官。4、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十二、从六品1、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2、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3、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4、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十三、正七品1、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典籍、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满洲读祝官、赞礼郎、太仆寺主薄、鸿胪寺满洲鸣赞、国子监丞、通政司经历、知事、兵马司副指挥、各部寺司库。2、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笔帖式。3、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4、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十四、从七品1、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2、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3、武职京官:七品典仪。4、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十五、正八品1、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2、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3、武职外官:外委千总。十六、从八品1、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2、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3、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十七、正九品1、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2、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3、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4、武职外官:外委把总。十八、从九品1、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2、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3、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4、武职外官:额外外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品级

古代官制有几品

3,古代的官级是怎么样的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古代的官级是怎么样的

4,历代官制的变迁

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方面。历代设官既多,又有时代变迁,其变迁又是无条理不系统的。因此,总是有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的。名实不符,自然无法按名索实。想要明白其中真相,就很不容易了。然而,官制毕竟是政治的纲领,知道一个时代的官制,也就知道这个时代的政治了。因此,如果能知道历代官制的变迁,那就能知道历代政治的变迁了。 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时代只有新的,而人的认知,却总是局限于旧的。对付未来的方法,总根据以前的情形来斟酌。制度才定出来,就已经不适用了。一切制度都是如此,官制也不例外。古代的官制,大约可分为六个时期。一是周以前,为列国时代的制度。二是秦及汉初统一时代的制度。三是汉至唐,形成系统的制度。四是唐中叶以后,到宋朝的制度。五是元明清,沿袭的制度。六是清末,政体改变,官制也改变。 官有内外之分。内官,就是中央政府的官,是分事而治的。按性质分类,一官管理一类的事,综合全盘情况的,是宰相。外官是分地而治的。在地界范围内,原则上各种事情都要管。地方区划,依等级分大小。行政上,下级须听上级的指挥,这是历代官制的通则。 列国并立到春秋战国的时代,已经和统一时代的制度相近了。列国官制,是文学家常说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然而,古文的三公,最初指的是天子的侍从,本来和政事无关,也没有官职可言。今文古说,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学说,未必和古代的事实贴合。然而,后世确定制度,多以经说为蓝本。所以,虽然并非古代的事实,却是后世制度的渊源所在。 汉初的官制,是沿袭秦朝的。秦制,则是沿自列国时代。中央最高的官,是丞相。秦有左右丞相,汉朝通常只有一个。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没有什么事不能干预的,所以在事实上成为了丞相的副手。中央最高武官,称为太尉。这是秦及汉初的制度。今文经说形成后,改太尉为司马,丞相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是为三公。又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是为九卿。 关于外官,秦朝时,以郡统县,在各郡设监察御史。汉时,以州立。到武帝,设十三刺史,成帝改为州牧,后来改来改去。汉代,刺史六百石,太守则有两千石。事实上,监察官适合用年少新进的人,任事的官员,适合用有阅历有资望的人。 秦汉时的县,就是古代的国。县令相当于古代的国君,总揽政事,而不直接办事。真正的民政,靠地方自治。当时制度,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一里百家,有里魁。十里一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有三老管教化,最尊贵。 所谓尚书,最初是替天子管文书的。原本用士人,汉武帝改用宦官,是为中书令。汉昭宣时期,霍光以大将军掌握政权,政事都从中出。成帝时,才罢中书宦官,然而尚书还在。汉光武帝,政事都责成尚书,尚书的权利更大。魏晋南北朝时,尚书为政务所萃,亲近又不敌中书。到唐代,以中书、门下、尚书行丞相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行。 隋朝时,开始以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分统诸司,是为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的开始。魏晋还设置有三公,仍开府分曹。隋唐时,不设官属,真成虚名。九卿,性质和六部重复,历代相沿,未曾并废。御史作为天子耳目,权利日重。 刺史、州牧,实际上成了郡守的上级,且有兵权,不再是监察之职。晋武帝平吴后,罢州牧、除刺史兵权。五胡乱华,这时的政治还是属人主义的。于是,到处设置州郡,州的范围缩小了。隋时,并州郡为一级。唐,分设天下为若干道,还于监察的权利。 唐代的官制,是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制度整理而成的。三省长官,都不除人。但其他官职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目,就视为相职了。唐中叶以后,又有所谓节度使,多兼领刺史。 宋朝,设立中书省于禁中。宰相称作同平章事,次相称作参知政事。唐中叶以后,户部分为度支、盐铁二使。宋朝时,户部、度支、盐铁合称三司。唐时,以枢密使传达诏命。宋时,枢密使则主兵谋。宋初,命朝臣出守列郡,设通判分其权。真宗时,设提点刑狱,是司法监察的开始。宋朝的改革官制,在神宗元丰中,以《唐六典》为模范,然而不能尽行。 元朝时,以中书省为相职,枢密使主兵谋,御史台司纠察。中央有宣政院,管辖吐蕃事务。元代制度,关系最大的是行省。在中原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两个行御史台,以统辖路府州县。 明清两朝的制度,大体相沿。其中关系最大的,在内是宰相的废罢,在外是省制的形成。明初,本来有中书省,以为相职,后来因为胡惟庸谋反,太祖即废罢相位。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后来权利渐渐落入殿阁大学士手中。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机要的事情,都从军机处流转。清代在六部设满汉尚书、侍郎。明朝六部用人,多是年少新进的人,清朝则论资排辈,以致行政全无生气。 御史的官职,到明代权力益重,改名为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都设置左、右,又有监察御史。而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权利更重。都御史巡地方,兼军务的加提督衔,管辖事情多重的,则称总督。因此,清代总督均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巡抚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给事中,在前代隶属门下省。明朝时,独立存在,负责审查封驳。雍正时,将其隶属都察院。 翰林,在唐朝是能人艺士待诏的地方。唐玄宗时,供奉文学之士在翰林。唐中叶后,参与机密事务。宋代,翰林专门是文学之士居住。明中叶后,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其重要地位,不是前代所能及了。 外官方面,明代废行省,设置布政、按察两司,分理民政和刑事。清时,实际变迁为五级。一是督抚,二是司,三是道,四是府、直隶州、厅,五是县、散州、厅。上级的威权越大,下级开展越难。积弊之深,以及末期中央威权不振,官制的不完善,难辞其咎。 古代官职的大小,是以朝位和命数来决定的。所谓命数,就是车服之类的区别。朝位和命数,虽然可以分高低,但不明显,于是有了官品的分别。官品,从南北朝开始有。南朝陈分为九品;北朝魏时,九品中分正从,四品以下有上中下等级。宋以后,只以九品分正从。官品之外,封爵仍在。 官俸,历代厚薄不同,近代最薄。古代大夫以上,各有封地。家庭贫富,视其封地大小,与官职高低无关。无封地的,给予禄,即所谓的官俸。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后,则钱谷并给。明初尚有这种制度,不知何时,变为用银两作为官俸,清朝沿袭这种制度,官吏多苦贫穷。内官靠印结,外官靠火耗,上官找下属,京官靠外官,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的。

5,官制是什么意思及读法

官制,guān zhì 是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度。中国的官制,由来已久。大约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建立了政权,逐渐构成了一套职官制度。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已有一套维护奴隶主专政的职官制度,即《周礼》所谓"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秦统一后的各代,逐渐形成完备的封建职官制度。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有一套适应当时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经济情况的职官制度。

6,古代官制的演变

中央:秦汉时期三公九卿, 隋唐演变成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元代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 地方: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末州郡县三级,隋朝州县两级,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明清省路府州县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 隋唐演变成三省六部 宋朝设置参制政事担任副相大体也是三省六部制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清设军机处 大体是这样了三省六部是一直延续的一个制度在各代不断被改良

7,官制的秦汉官制

秦时改革官制,不设三公官,改置左右丞相总百揆,设太尉主五兵,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又设九卿,分管政务。秦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理粟内史、少府。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 西汉初期,承秦制,亦不设三公官,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九卿。汉九卿为:太常(即秦奉常)、光禄勋(即秦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即秦典客)、宗正、大司农(即秦理粟内史)、少府。汉九卿虽名号与秦九卿有些许差别,但职能无太大区别。到西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师傅之官,位在三公上。东汉因之,师、傅尊号曰“上公”,置府僚。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 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 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文章TAG:官制列举明清的地方官制

最近更新

  •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甘草有什么具体的功用

    甘草有什么具体的功用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2,甘草有什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6

  • 潮湿的近义词,潮湿的近义词

    潮湿的近义词2,潮湿的近义词是什么1,潮湿的近义词潮湿近义词:润湿,湿润释义:含水分比正常状态下多;湿度大。例句:1.土壤潮湿有助于植物生长。2.房屋潮湿、肮脏可滋生疾病。湿润潮湿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6

  • 接亲保证书,为新郎准备的结婚后保证书怎么写

    为新郎准备的结婚后保证书怎么写2,求一份新婚新娘对新郎的保证书3,结婚新郎保证书怎么写4,结婚保证书怎么写经典搞笑的结婚证保证书大全1,为新郎准备的结婚后保证书怎么写可以采用河东狮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6

  • 熬白菜拼音,熬菜拼音怎么拼

    熬菜拼音怎么拼áocài熬菜aocai2,熬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熬拼音:[āo][áo]部首:灬部笔画:14笔五笔:GQTO释义:[āo](动)烹调方法之一;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白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6

  • 模糊近义词,关于虚拟和真实世界

    我们来看看解决方案,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是分不开的模糊,2.反义词:清楚,明确,清楚,1.模糊读音móhu的意思是大纲模糊不清楚,3.近义Word:模糊,朦胧,空灵,模糊,朦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6

  • 梦到杀人,周公解梦见杀人

    周公解梦见杀人按周公解梦,梦见自己杀人被人追杀,会身体健壮,延年益寿.按心理学分析,梦见被人追杀,往往是反映了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处事态度。你可以梦见被追杀,但事实上你在梦中却永远不会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5

  • 项目进度报告,进度报告的目的是什么

    进度报告的目的是什么他也不可以把情况告诉我。了解更进情况。进度报告就是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也就是用施工进度计划指导施工活动、落实和完成计划。2,项目进展情况和引用资金使用报告怎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5

  •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有哪些

    3.质地不同:陶器和瓷器的质地也不同,而陶器的做工比较简单,所以质地会比较粗糙,颜色会比较暗淡,会有杂色,2.烧成温度不同:另外陶器和瓷器的烧成温度也不同,陶器的原料比较常见,普通 ......

    金昌市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