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保持着龙的信仰,始终秉承着龙的精神,龙的品德。为什么只有在这些神圣的地方才能得以见到这个龙文化的现象呢,龙的文化乾卦它以龙为比喻,告诉人跟龙是属于同一个道理的,因为人们对中国的神仙文化、龙文化,其实还是比较陌生的缘故,除了红山文化遗址外还有一些史前遗址出现了龙的形象,而这些龙的形象不仅仅是被雕刻在玉上,有的更是被摆在了地面上,拥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
1、濮阳在战国时期属于哪里?
濮阳,位于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北与邯郸交界,东与山东省接壤,西与安阳、新乡毗邻,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濮阳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而濮水原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后因黄河改道,故道渐渐就埋没了,不过早期的濮阳并不叫濮阳,而是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帝丘,相传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约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以后,将康叔封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建立了卫国,而帝丘便是卫国的管辖地,帝丘一带一直是春秋时期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其附近兴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当时诸侯国来卫国会盟时,半数左右都是在戚邑举行的。但是卫国在建国初期虽然可以算得上西周头排的大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内耗,卫国的国力不断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向卫国国君卫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绝,结果招至晋文公的打击,将卫国很多领土都分给了宋国,而卫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国的大夫撵出了国,等两年之后,卫成公在周王室的帮助下与晋文公调和,再回到故国的时候,卫国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随后,卫成公将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至帝丘,之后,尽管濮阳却一直是卫国的领地,但是卫国的国力却是在不断地衰弱,在卫昭公在位时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卫国就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到了卫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时,卫国的国君已经因国力不如其它诸侯而由公贬为侯了,到了卫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时候,不但又由侯贬为君,连国境也只剩下濮阳城一带了。
公元前241年,强大的秦国攻占了魏国东部领土,设立了东郡,而原属卫国的濮阳在此时也被划入了东郡管辖,卫国的国君卫君角被迁至了野王(今河南沁阳)。从此以后,直至秦汉时期,濮阳都属于东郡的管辖,秦始皇虽然攻占了卫国的都城,但是终其一生都未灭亡卫国,反而使卫国成为其称帝以后,唯一一个留存的周朝诸侯国,只因为秦始皇感念商鞅对秦国崛起而立下的功劳,商鞅也叫卫鞅,卫国濮阳人。
2、什么是龙的文化?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十二生肖里唯一没见过的神秘动物,我们都称为龙的传人,那么到底什么是龙的文化呢?关于龙的记载《礼记·礼运第九》里面就有记载,里面把龙、龟、凤、麟称为“四灵”,分别是:神龙,灵龟,凤凰,麒麟。据记载,里面的麒麟是龙“龙生九子”的第九个儿子,这四灵里面,除了龙,还有麒麟也是没有见过的。
自古以来,很多传世的书籍都记载着关于龙的描述,比如,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说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另外还有《汉书》、《尔雅》等也有着相关的描述,在这些描述里,我们发现书中所描绘关于龙的特征描写都大同小异,似乎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一样。以前的皇帝都称自己是“龙”,穿的叫龙袍,坐的是龙椅,长相叫龙颜等,什么都带个“龙”字,可见龙在人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真命天子我们发现,虽然皇帝以龙自称,但还有补充的一句“真命天子”。这个就很重要了,你是龙没有错,但你这条龙只是天的儿子,从这个逻辑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是对龙敬畏的,那么龙是对天也是敬畏的。尽管我们没见过龙,但通过历史书籍的描写,对于龙的特性我们有着这样的印象,那就是龙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可以呼风唤雨的,
它可以潜到海里,活动在陆地,也能飞到空中!可算得上是统领海陆空啊,那是人力无法与之抗衡的。那么人、龙、天三者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自天赐给人类第一把火起,人类对这个天就充满了敬畏,人类也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获得了智慧的启蒙,从古自今,能将天和人类的关系,表达的形象到位的,非《易经》莫属,同样能准确表达龙的文化的,也是《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