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马头墙的建筑风格,是从扬州传到了苏州还是苏州故有,尚不得而知。徽商故里徽商致富后荣归故里,便大兴土木,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彰显其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宗耀祖,或树立牌坊褒奖女人…徽商留下的徽派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和中国其他商帮相比,徽商最典型的特点是有文化,也重视文化,可以说是文商并重。
1、徽商起源安徽徽州,活跃在江浙等地,江浙有多少徽商后代?
的确,徽商是中国历史上活跃时间最长的一个商帮,徽州商人都是走出来到江浙等地经商的,至于留下了多少徽商的后代,我想从徽州的外来姓氏去看这个问题,虽然没办法估量,但是可以从姓氏上看出一二来。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研究徽州历史和徽商文化,徽州宗族是一个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
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
具体这些姓氏的迁入徽州又外出经商的历史我就不赘述了,这些姓氏本就是北方大姓,后来迁入徽州府躲避战乱,再到后来田少人多被迫外出经商,然后在江浙地区扎下根来,慢慢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虽然不能说,江浙地区所有姓氏和新安十五姓一样的都是徽州商人后裔,但是至少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就比如近代历史上的名人胡适,他出生在上海,其实呢就是徽州绩溪人,
2、苏州有哪些名人故居?
我是苏州旅游达人,这个问题实际没有什么意思。苏州建城超过2500年,而且从未迁移过,这在世界名城之中,也是极其罕见的,特别是明清以降,苏州富甲一方,是首善之区,所以经济发达、名人辈出,不夸张的说,内城每一条保存的巷子里,都有几个名人故居。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因杨绛先生有感而发的,可是杨先生在苏州历史上也不算多大名人,
3、苏州园林与徽商有什么关系?
感谢邀请。苏州园林和徽商的关系不大,现存的苏州园林中,年代最早的是宋代园林,沧浪亭,元代园林是狮子林,明代园林拙政园,清代园林是留园。它们的主人或者建造者都不是徽商,我们再说说徽商。徽商是徽州商帮的简称,徽州在今天的安徽南部,历史上,徽州府下辖六个县,徽州商人,起于宋朝,兴于明,盛于清也衰于清。徽商和晋商,是中国历史上,兴衰并行的两大商帮,纵横中国商海三百余年,
其他如潮汕商帮,宁波商帮,规模和影响要比徽商小得多。和中国其他商帮相比,徽商最典型的特点是有文化,也重视文化,可以说是文商并重,虽舟船劳顿,但手不释卷。徽商所以兴盛于明代,主要是,因为明代食盐的典卖制度,让和官场关系密切的徽商,因为掌握食盐买卖,而迅速崛起,所以,徽商多盐商。当然也不排除其它商品买卖,也有典当,俗称徽州朝奉,
徽州商人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全国,人称徽骆驼。但是,苏州虽然是明清两代最繁盛的国内贸易集散地,徽州商人对苏州的影响不大,倒是对扬州的影响很大,因为扬州是最主要的食盐集散地之一,两淮盐务衙门就在那里,大批的徽州商人聚集,对扬州文化形成了长足的影响,清朝初年,扬州八怪的出现就是因为徽州商人欣赏他们的作品,开始的他们能横空出世。
今天的淮阳菜,也是因为扬州徽商的喜欢,才名声大噪,扬州园林在历史上远远超过苏州,都是因为扬州盐商豪富,又有文化,叠山理水,大造园林,今天,著名的扬州园林,何园个园和瘦西湖,几乎都是徽州盐商所建。另有许多园林毁于兵燹,今天,扬州的民居建筑,比如马头墙的使用,也是徽州商人从老家带来的建筑风格,这种马头墙的建筑风格,是从扬州传到了苏州还是苏州故有,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