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规范“三资”公开。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要组织好集体“三资”管理公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三资”管理情况要做到全面公开、详细公开、及时公开、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利用农廉网、公开栏、张榜、电子触摸屏等农民群众满意的形式公开。一般的“三资”管理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已经实行会计委托代理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由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一编制公开表;未实行会计委托代理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县级统一要求的公开内容和格式编制公开表。公开内容应当按程序审核、签字,并在规定的时间予以公开。在公开期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安排专人负责给群众解答释疑、收集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制定整治措施,及时进行整改, 并向群众反馈整改结果。县、乡有关部门要对集体“三资”公开情况进行督查,及时纠正和堵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
(十八)落实民主评议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职情况的民主评议和信任度测评。民主评议和信任度测评应当由农村党组织主持,乡(镇)党委、政府派人参加,每年年底评议一次。民主评议要按照个人述职、村民或村民代表咨询、村民或村民代表票决等规定程序进行。民主评议和信任度测评可以与村干部述职评议和考核一同进行。对在民主评议和信任度测评中信任票数达不到应到会人数半数的,应当终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或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资格。民主评议和信任度测评结果应当向村民公布。
七、完善审计监督机制
(十九)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县级农经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负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独立履行审计职责,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县级农经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农村主要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要根据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确定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地扎实推进工作;要探索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等实施跟踪审计,探索利用“三资”监管信息平台实施联网审计;对常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要合理确定审计周期。要根据审计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实行严格的持证上岗(审计证及审计证管理办法由农业厅统一印制、核发、制定)。
(二十)扎实开展审计工作。农村集体经济常规审计要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资金及相关经济活动、管理使用和运营的集体资产、拥有与使用的土地等资源开展定期审计、全面审计;要按照《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规程》有序开展审计。对即将换届的村两委及其相关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已完成换届选举的要开展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要审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遵纪守法情况、经营行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本单位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制定、执行情况及效果;要审查村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遵守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任期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重大决策和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等;要对农村干部在任职期间的财务与会计责任、经营与管理责任、财经法纪责任、社会责任做出审计评价。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要开展专项审计。专项审计重点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审计,保证群众满意;要对村集体“三资”管理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审计,解决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缺失;要对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一事一议”筹资酬劳、集体资产经营情况、债权债务管理情况、集体资源经营情况、农民负担、涉农财政资金等群众关注的事项开展审计,保障相关法规政策落到实处。
(二十一)充分应用审计结果。农经主管部门对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经营不佳、管理不善等问题,要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要切实抓好整改工作,整改结果要书面告知审计单位,并向村民公告。农经主管部门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搞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与被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严格追责问责。要建立农经主管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农经主管部门通过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线索或其他事项要及时移送有关单位,有关单位要认真核实查处,及时向农经主管部门反馈查处结果,不得推诿、塞责。审计结果要作为农村干部民主评议和考核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