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区需水量为31.5万立方米/日。以金盆水库及石头河水库作为主要供水水源,规划区配水管网直接并入或支接于西安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第五水厂及西安市西三环城市主输配水管网。同时结合利用规划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区中水水源。中水供水规模10.0万立方米/日,市区水厂供水规模21.5万立方米/日。
11生态景观编辑
范围
规划用地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北到咸铜铁路,东北至五陵塬生态保护区和经渭工业园南侧,南到郑西铁路,总长约50公里。规划用地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属西安市用地97平方公里,属咸阳市131平方公里。
现状
规划区分布有村庄用地、生态林地、湿地和度假休闲用地,以及石化工业用地、渭河电厂和秦宫遗址用地等,现状建设比较少。
规划区外围西安和咸阳城区段已经基本建设成型。咸阳段主要以居住、办公和商业用地为主,并形成较好的城市滨河景观效果;西安段主要以生态湿地、农场和观光农业为主,其余多为民房和空闲地,外围还分布有汉城遗址、五陵塬保护区、草滩农场等。
定位
关中生态系统及秦、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咸一体化中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河景观区。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西部城市滨水景观区、中部秦、汉文化产业园区、东部休闲度假区。
用地布局:规划在西部滨水新区形成金融中心,中部建设秦、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遗址公园和风景林地,东部以居住、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主。
景观规划
①景观结构:规划渭河城市景观带在空间格局上将形成“五心一轴一廊加一环”的总体框架结构。
“五心”是指涝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沣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灞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和泾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遗址公园绿色景观中心。
“一轴”是以渭河生态景观为核心的,包括城市滨水地区综合服务功能的东西向线性发展轴一水轴;同时也是一条以渭河为依托的,水绿相映的景观绿化主轴带。
“一廊”是指中部以遗址公园为依托的南北向景观廊道(绿廊)。
“一环”是指渭河沿岸宽度不等的生态风景林带,起到“河在绿中”的大绿景观效果。此类绿地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属性,是维系整个规划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缓冲区和绿色过渡带。在规划时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藤、地被相结合,增加林带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②人文景观规划:形成三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水脉”——是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的滨水岸线而自然形成的,是体现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绿脉”——是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的,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支柱。
“文脉”——可称作一条凝聚城市历史人文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
风貌控制
形成中心河道开放空间、绿带开放空间、功能组群开放空间三个层次。
规划区划分为风貌协调区、风貌控制区、自然风貌区三大区域。
风貌协调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500-800米以外。
风貌控制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500米范围内,区内以人工景观和自然生态绿化相结合的景观环境为主。
自然风貌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米范围内,区内多以自然生态林地、湿地为主,局部地段采用人工造景的方式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景观营造要突出秦汉文化主体。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方案中提到,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将成为大西安的中心水带,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开发示范区。
新区东西横贯50公里
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