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湖北##湖北武汉##随县##广水##随州人##襄樊##荆门##荆州##京山##洪山#。谢谢邀请(我是湖北人,我为湖北宣传,谢谢大家关注和支持)湖北随州历史文化悠久,我本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湖北随州人,如果我身在湖北,要是别人提起湖北,可能我感觉到很自然,没有太大的反应。
1、你身边的湖北人怎么样?
我就是一个湖北人,我觉得我们湖北人很好,我和河南人,河北人,东北人,山东人,云南人,贵州人打过交道。我的印象中东北人,山东人吃苦耐劳,河南人河北人比较那个反正干活效率不高,云南贵州人特别守规矩,湖北人比较不拘小节,喜欢用脑,干活效率最高,别的不说,我只说我们同样的活,别省的人用十个人干完,我们顶多八个人。
2、湖北襄阳这个城市怎么样,能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吗?
谁提的问题,目的是什么?襄阳语音接近河南腔,湖北人又反感河南人,加之南/宜妒恨,引黑引愤能会少吗?能不能没事别找事?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有民愿,都希望家乡发展又快又好,但做为内陆有局限城市,我们自感在中南六省中发展的还行,我们跟苏州,青岛,厦门,大连这类非省会,但都有冲击国际名城条件城市无法匹敌,人家在区位,文化,省内发展均衡方面,明显优于我们。
其实95年襄阳在全国获得全国工业名星城市时,襄阳的工业体糸已经很完善了,那时在中南六省,襄阳的排名在武汉,郑卅之后,排在襄阳后边依次为长沙,南阳,洛阳,现今武汉由全国的第15名跃入全国前10,而襄阳由前43退到了50名开外,郑州退一位,而洛阳至少进10位,对比可见两省对省城的倾斜力度,由于襄阳的区位优势加之三线建设遗留,以及曹野给襄阳人打下的基础依然在,尽管改开后很多企业破产,改制,但襄阳在曹野时期引入到襄阳人材以然在,这就是襄阳发展资本与后劲,尽管省内都把襄阳的发展归功于上边政策支持。
襄阳人发展国际大都市只是提问人的梦想,只希望襄阳人怨头苦干,能丰富与完善自已,特别在城建方面需加加油,能像搞工业一样,引入一些高端人材,襄阳城建给人差评,这与这批在位的城建人,城管人的文化素养见识有关,比如红绿设置过频,如何破解,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只是这帮人听不进好的建言,如果我管襄阳城建,我首先会主张把长虹路,中原路,人民路,大庆路,航空路,谭溪路,卧龙大道,邓城大道这些路口,见口架桥,先让一方的车辆快起来,畅起来,不定点的在加上一些调头桥。
襄阳若大个城市,仅靠一两条东西轴线是解决不了襄阳龟速问题的,襄江两岸,或叫三江两岸问题多多,别让古城古码头捆住手脚,把历史的东西与现代元素有机的结合,这需要城建人的头脑与智慧,把江岸做成流线型,把小北门前做成让襄阳人引以自豪的打卡地,这更需头恼,见识与文化的积累,做为襄阳人,我们希望城市发展与能与同级别城市的并肩前行,而不是处处招批,招愤,遭差评,如果城市建设发展好了,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大家留言一定会碗转向行,留下口德。
3、如何看待湖北?
看到这多湖北佬争相评论,我作为湖北人也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回,但是我说的是不是满口锦绣,我说的不乐观的方面。作为一个长年在国外漂泊的湖北人,与同在国外的其他省的人和外国人打交道之余,深深体会到做为一个人,他的气质和个性对于自己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有了以下见解,不当之处可以随意开喷,1、湖北的不团结。
这种不团结其实不是本土文化,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古时代就不说了,就从明初说起。因为湖北人陈友谅给朱元璋造成了足够的麻烦,以至于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在湖北杀戮很重,痛恨湖北人给陈友谅的支持,甚至于把陈友谅的儿子流放到朝鲜,把从湖北沔阳出兵占领重庆自立为王的明玉珍的后代全族也流放到了朝鲜半岛东部,完全消除湖北人在湖北的存在。
(老朱这事做错了,这些人把端午节带到了半岛东部,然后把半岛东部的一些地名也改成了湖北一样的名字,关于这种猜测是我个人的观点,因为半岛东部这些名字的出现和端午节以及泡菜出现的时间就是明朝建国初年,不喜欢的可以可以喷我,因为有些人认为这是湖北人的一种耻辱,根本不想说出来。)然后从支持他的江西移民湖北填充人口改变湖北的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