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要说下刘备的第二次占据徐州,刘备说服曹操让他带兵阻击袁术北上联合袁绍,趁机杀掉徐州刺史,重新夺取了徐州。在徐州时,当时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在徐州展开大屠杀,前后杀死十几万百姓,徐州内部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刘备在徐州的根基并不稳固,徐州本地的豪强并不是很支持他,吕布袭取徐州就是一个例子。
1、同样是临终托付,为何刘备受徐州而不愿受荆州?
我个人认为这与当时刘备的自身实力和徐州,荆州两地的官民支持度有关。在徐州时,当时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在徐州展开大屠杀,前后杀死十几万百姓,徐州内部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而徐州牧陶谦四处求援,当时诸侯群雄都忙着争霸中原,加之曹操兵力强大,善于用兵,大多袖手旁观,而刘备实力弱小,却敢带着仅有的力量驰援徐州,虽然没有打败曹操,但拖延了曹操的进攻速度,间接导致曹操后防大本营被吕布偷袭,匆忙回援,算是解除了徐州的危难。
鉴于这些,徐州的百姓官吏大多对刘备怀感激之情,同时也因为徐州当地豪强担心曹操的卷土重来,需要刘备来抵抗曹操,所以刘备在徐州的群众基础相对雄厚,接手也更为容易,而荆州刺史刘表虽无远虑,但治理荆州相对和平,此前没有遭受过较大危机。同时刘表的长子刘琦远在江夏,幼子刘琮为其夫人蔡氏所生,蔡家在荆州具有雄厚的势力,党羽遍及各地,实力远非被曹操打败,客居在荆州的刘备所及,
2、三国时,为何世人独称刘备为刘豫州,而非刘徐州、刘荆州和刘益州?
东汉时期,称呼朝廷官员正确的方式为姓氏 官职,如刘表是荆州牧、镇南将军,称呼他可为“刘荆州”或“刘镇南”。刘备早年起兵不顺,多次为吕布、曹操所败,辗转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益州,尤其是徐州、荆州和益州,是刘备曾经割据的地方,刘备也曾被别人表奏或者是自称徐/荆/益州牧,但均未得到朝廷(汉献帝)的承认,
东汉朝廷真正授予刘备的官职是豫州牧,虽然刘备从来没有真正统领过豫州。“刘豫州”才是伴随刘备半生的称谓,广为天下人知,因此尊称刘备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刘豫州”。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刘豫州”之名的由来:平原相变“刘豫州”公元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徐州牧陶谦不敌,向盟友公孙瓒求救,公孙瓒派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北海相孔融一同增援陶谦,
与此同时,张邈、陈宫背叛曹操迎接吕布,曹操大本营失陷,退兵回兖。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并邀请刘备驻军小沛,作为徐州屏障抵抗曹操,(小沛就是古沛县的俗称,汉高祖刘邦做亭长的泗水亭就在沛县,东汉末年时属沛国,在豫州刺史部境内,与曹操的老家谯县相距不远)“刘豫州”变“刘徐州”公元195年,徐州牧陶谦病故,别驾糜竺迎接刘备入主徐州,在孔融、陈登的劝说下,刘备不再矜持,领徐州,为徐州刺史。
同年,在兖州兵败的吕布穷困来投,被刘备接纳,刘备让吕布驻兵小沛,将自己的豫州刺史之位让与吕布,似曾相似的场景像极了去年那个夏天。“刘豫州”变“刘徐州”,还多了一个“吕豫州”,“吕豫州”败“刘徐州”陶谦死后的徐州,像一个死了丈夫的俏寡妇,引得无数饿狼垂涎。曹操、吕布、袁术、刘备几大势力在徐州大地角逐,公元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
对徐州觊觎已久的袁术早就不满刘备的不劳而获,北上攻打徐州,刘备率众迎击,双方对峙与盱眙一带,兵多将广的袁术却无法战胜兵少将精的刘备,袁术与刘备背后的吕布联合,吕布偷袭下邳。此时,下邳城内张飞与陶谦旧部曹豹相争,中郎将许耽叛迎吕布,徐州城头变换“吕”字旗,后方失火的刘备终于被袁术所败,带领残兵退往海西,无奈的刘备向吕布投降,被吕布安排到了小沛,汉末的历史又上演了这似曾相识的一幕,“慷慨”的吕布将豫州刺史之位让与刘备,刘备复为豫州刺史,吕、刘之间主客倒置。
“豫州之名”终归刘备鸠占鹊巢的吕布在徐州纵横捭阖,与袁术、曹操时合时分,落魄失意的刘备在小沛卧薪尝胆,招兵买马壮大自己,落足小沛的刘备没多久便招募了万余人,大有起死回生之像,让春风得意的吕布感到芒刺在背。公元198年,吕布派张辽、高顺攻打刘备,羽翼未满的刘备不敌,投奔曹操,曹操接纳了昔日的仇敌,不仅给了刘备粮草和兵马,帮助刘备稳住局面,还表奏刘备为豫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