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干线将河南分成四块四角古都组成了“河南中的河南、中原中的中原”它们的中心是郑州郑州的崛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两大交通动脉,也因此将河南分成了“四格”,▲三种“南方与北方分法与河南关系三种分法,第一种河南是“北方”;第二种河南是“南方”;第三种河南,处于中间地带。
1、河南号称“农业大省”,那河南产的粮食到底有多少?大概能养活多少人?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却不是最大的。如果以第一产业增加值的金额来看,河南省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山东和四川,农业大体上可以分为农林渔牧4个方面。河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粮食种植业,河南省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两者占全国的比重均在10%左右。2018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90万公顷,折合1亿6350万亩,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0%,
如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6649万吨,也就是1330亿斤,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黑龙江省。这1330亿斤的粮食产量中,小麦产量720亿斤,玉米产量470亿斤,两者合计占了粮食总产量的89%,那我们现在来算算河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只简单的计算主粮。按国际标准,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48公斤主粮,一年就是350斤,
以此计算河南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3.8亿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7%。但是人不能光只吃主粮,加上其他粮食加工品,一个人一天的粮食消耗量约为0.75公斤,一年就是550斤,那么河南1330亿斤的粮食,以养活2.42亿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7%。以此来看,河南的农业对全国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河南省人口占了全国的7%,但粮食产量却达到10%。
2、河南地缘格局,河南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河南的地缘格局:他是中原中的中原,中部中的中部说河南地理,必然绕不开——中原,这是一个很人文地理的词语,也是听起来很“诗与远方”的词语。而最早的“中原”一次,的确出自《诗》之中:“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小宛》)不过,这里的中原意思很简单:坦荡的原野,并非特制某一地区,
今天我们提到的中原,一般指的是“早期的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指范围一度成为华夏农耕王朝的代称。中原,或早期中国,其说法版本多有不同,但基本不超出黄土高原东南至华北平原的黄河中游地区,也正是此前文章中所说的“黄土金三角”地区——山西汾河谷地(临汾-运城盆地)、陕西渭河谷地(关中盆地)、河南伊洛河谷(河洛盆地、洛阳盆地),
对于中原,近、当代工具书这样解释:“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舒新城主编、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注意,这里的河南,指的是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地区,因为河南省是跨黄河的,“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辞源》)当然,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版图扩大到哪里,就把“中国”、“中原”的范围扩大到那里。
中原,也常以相对边疆、边缘的方位,将其作为整个王朝的代名词,无论中原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有一片从黄土高原、秦岭山区延伸到华北平原的区域,总是无法被绕开的,那就是——河南!因为,它是“中原中的中原”。▲古本彩绘《禹贡九州图》南与中国自然区划的关系地理学家黄秉维先生的中国自然区划图中国划为三大自然区华北与华中以秦岭淮河为界其次,他是黄河与长江之间、南方与北方的中间地带,
现实中,行政区划往往与地理区划相矛盾。如,拥有大片华北平原的山东,跟福建江西等同属“华东”;拥有大片华北平原的河南,跟广东、两湖一起划入“中南”,说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南方与北方”,河南似乎是最难站队的省份,南北方(主要指的是中国中东部地区)怎么分?主要有三种说法:以长江为界,江以北为北方、江以南为南方;以黄河为界,河以北为北方,河以南为南方;黄河以北为北方,长江以南为南方,中间有一个过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