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区当年逃荒定居的河南人比较集中在以“西安火车站”为中心的大片区域、这一带区域的河南人比较集中居住、工作、生活、仍然保留河南人的习惯,这一带区域的居民日常生活用语形成了“陕版/河南话”为什么说是“陕版/河南话”方言,当年逃荒来的河南各地区人比较广泛、郑州方言、洛阳话、南阳话、林县方言发音各不相同,在西安的河南人之间为了便于交流、久而久之形成的“陕普/河南话”、即便是生活在这一带的西安“原著居民”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这便是“西安为什么操河南方言的人比较多”的历史渊源。
1、在西安的河南人多,还是在郑州的陕西人多?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在西安的河南人包括河南裔保守估计也有一两百万。在郑州的陕西人你恐怕想凑够一二十万都难,郑州本身就是一个千万级人口大市。更是一个近亿人口的省份首府,工作,生活,教育等各方面生存压力巨大。本省人想融入郑州都极为艰难更何况你个外地人,再说了除了做生意和有正式工作的西安人会去郑州外。普通西安人谁是脑子坏了吗?跑到郑州去谋生?同样是外出谋生去哪不比郑州强,
2、现在西安生活的河南人众多,看看还有多少河南后代说自己是河南人?
感谢邀请!据很多统计,在西安定居的河南人近300万,作为一个最“纯粹”的陕西人,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就有着很多河南人。凡大多在西安生活两代以上的,无论从性格还是生活习惯上基本都是纯粹的西安人了,但大多人都知道自己是从河南哪儿来的,还有一点:都会几句不再正宗的河南话。在西安,尤其是道北,河南话一度十分流行,但这河南话和最正宗河南话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3、为什么关中西安、宝鸡好多河南人?
河南地处中原,重庆直辖后,人口超过四川,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大江南北均散居着不少河南人,相邻的关中平原自然也不例外。1.1862年,陕甘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暴动,汉民被杀无数,后来,陕甘总督左宗棠虽然率兵平息了回乱,但富饶的关中道却十室九空,清政府号令移民,相邻的河南首当其冲,部分人到陕西定居。2.1938年,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花园口阻挡日军,造成黄河泛滥;接着,1942年中原大饥荒,千万人受灾,
时,东、南、北三面要么为敌占区,要么为交战区,只有西面为国民政府控制,相对安全,且陇海铁路洛阳—西安—宝鸡段尚通车,河南几百万灾民挑着担子,扶老携幼,一路向西,抵达关中乃至甘肃一带,是以有“河南担”之谓。3.计划经济时代,河南人多地少、生计艰难,依靠亲友介绍,部分姑娘远嫁、小伙入赘陕西。4.改革开放后,精明、勤劳的河南人四海为家,天南海北地寻找商机,
4、为什么现在西安还有好多祖籍是河南的?
我认为原因如下:一、历史原因:众所周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发生大灾害,大批河南人背井离乡,拖家带口从居住区逃难到陕西各地,留在西安的人不少,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的东北角,火车站周边,自强路、二马路、解放路、西闸口一带(就是现在正在修整的火车站北广场)。二、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大批河南人进入西安,在城墙下面挖洞栖身,也在铁道边搭建茅草棚子居住,
西安当时是大后方,没有战火之苦,生活相对稳定。牛大1942年孤身一人从河南许昌逃荒到西安,在小东门城墙根居住,平时做点小生意,买瓜子、糖人。混了几年觉得西安不错,环境也熟悉了,于是回老家娶了媳妇,带来西安,还将自家弟弟牛二、牛三带到西安。解放后牛大回河南给牛二、牛三分别领来媳妇,牛大来西安起早贪黑,挣了一点钱,买了一个小房子,媳妇来了,帮忙做饭,有了一儿一女。
没过几年媳妇死了,牛大又回河南娶回第二房媳妇,二房媳妇又给牛大生了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加起来,牛大就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牛大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啥挣钱就干啥,将七男两女养大成人,都在西安成家立业,妥妥的西安市户口。牛二来西安后借老大的钱,加上自己挣的钱买了一个汽车(嘎斯车),跑运输,后来公私合营进入一家企业,干到退休,
牛二的河南媳妇,身体不好,生了两儿一女,都是西安市民。牛三来西安当了几年兵,退伍进了一家运输公司当司机,运输公司搬到汉中,后来又搬到铜川,牛三一家在铜川安家,牛三有三男三女,牛大以一己之力,带来了整个家族,最早孤身一人,到兄弟三人,然后从老家娶媳妇,添人进口,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牛一代兄弟三人加媳妇六人,牛二代十八人加媳妇、女婿三十六人,牛三代人数众多,牛四代数量也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