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周平王在镐京无法立足迁都洛阳。首先需要更正的一点是,刘秀并非【迁都洛阳】,而是【定都洛阳】,在此之前刘秀虽然是在河北称帝的,但并没有在河北营造宫室、发号施令,而是速速开进洛阳方才定都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说刘秀是迁都,王莽曾经响应了这一号召,把洛阳升格为【新朝东都】,私以为王莽可能有迁都洛阳的打算,但这个打算却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搁浅了。
1、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迁都洛阳?
首先需要更正的一点是,刘秀并非【迁都洛阳】,而是【定都洛阳】,在此之前刘秀虽然是在河北称帝的,但并没有在河北营造宫室、发号施令,而是速速开进洛阳方才定都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说刘秀是迁都。另外,刘秀与西汉帝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君权转移关系,完全是在西汉覆亡以后,独立创建的第二汉帝国,并不像周平王那样存在一个迁都的过程,完完全全是东汉帝国的创业定都行为,
那么刘秀为何定都洛阳呢?寒鲲认为,刘秀之所以选择【洛阳】作为【东汉帝国】的首都(注意,刘秀改洛阳为雒阳)有如下四点原因:政治原因:刘秀的统治队伍关东豪族更倾向于洛阳不论是刘秀本人的故乡南阳,还是刘秀帐下大部分重臣的故乡,都是在函谷关以东的所谓【关东】地区,洛阳恰恰是【关东】地区的核心都会,定都洛阳有助于维持关东豪族的政治地位。
而且,洛阳恰好处于刘秀家族所在的南阳与刘秀军团发迹的河北之间,是刘秀君臣两大根据地的中点所在,定都洛阳(公元25年),有助于刘秀背靠河北、联络南阳、完成关东整合,从而统一天下(公元36年),军事原因:洛阳是刘秀称帝时所控制地盘中最适合定都的公元25年刘秀称帝之时,刘秀所能控制的版图只有今天的河北大部、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在刘秀称帝以后的十年中,刘秀方才依次完成了对山东半岛、淮河流域、两湖平原、关中平原、陇西地区、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的征服。
所以,在公元25年的时间点上,刘秀有且只有一个洛阳可供定都选择,长安并不在其稳定掌握之下,即便刘秀在称帝两年后(27年)便平定关中,但陇西与巴蜀仍旧没有归附,所以依然定都洛阳,等到公元36年天下初定,洛阳也已经做了10年的帝都,再冒然迁都反而不合时宜,再考虑上本文提到的其他因素,洛阳的地位便不可动摇了。
舆论原因:定都洛阳是西汉中后期以来儒家集体呼吁的由于洛阳毕竟是儒家偶像周公当年营造的洛邑之所在,不仅仅是当时华夏版图上最为居中(道里均)的大都会,而且也是汉代儒家理想中的【恢复周礼】之地,所以汉儒们从西汉中后期便开始提倡迁都洛阳,王莽曾经响应了这一号召,把洛阳升格为【新朝东都】,私以为王莽可能有迁都洛阳的打算,但这个打算却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搁浅了。
刘秀定都洛阳,也有响应儒家号召,拉拢儒家知识分子的意味,经济原因:长安及关中平原在新末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在新朝末年,长安作为王莽政权的首都,遭到了赤眉军的严重破坏,战争不仅破坏了长安的宫阙,而且由于赤眉军始终靠抢劫解决粮草后勤问题,所以整个关中都被盘踞在长安的赤眉军所严重劫掠,经济实力大幅滑落。而洛阳则不仅没有受到赤眉军的消耗,而且还有刘玄称帝时营造的宫阙可用,在洛阳建都并不需要大力恢复生产、大力修缮宫室,便能直接运作国家机器,这对于刘秀集团而言,自然是比较经济实惠的选择,
2、西汉的首都本来是洛阳,为何后来刘邦要迁都长安呢?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历经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史称“汉高祖”。刘邦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定都何处的国事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成一片灰烬,他如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强盛王朝呢?定都何处让刘邦陷入困境,左右为难。一、刘邦最初为什么选择定都洛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在沛县起义,自封沛公,后来率领自己的团队投靠了项梁,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战死。随后,章邯北上灭赵,赵王歇兵败逃亡巨鹿,很快巨鹿也被章邯包围,楚怀王派两路军队,一路由项羽率领北上救赵,一路则由刘邦率领西入秦关,并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拿到了率先入关的指令非常高兴,他的运气总是那么好,至少在起点上就比项羽高,项羽北上救赵,歼灭秦帝国主力军以后,可谓是一战成名,成为诸侯盟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