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问题,你凭什么根据认为刘禹锡《陋室铭》的开篇“山不在高”的山在河南。倘若人家在他地界不高的山上立个“山不厌高”的碑,你就以为是曹操说的“山”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问你,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山在哪里,再则,刘禹锡的“陋室”在安徽的和县,这是肯定的。
1、刘禹锡的“陋室”在安徽,“山不在高”的山为何在河南?
这个问题有问题,你凭什么根据认为刘禹锡《陋室铭》的开篇“山不在高”的山在河南?我猜测,你是根据河南汝南县天中山上立了块石碑,上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认为就是刘禹锡说的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问你,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山在哪里?倘若人家在他地界不高的山上立个“山不厌高”的碑,你就以为是曹操说的“山”吗?“天中山”,虽然只有3.6米高,但自古就很出名,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给命名,并且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的石碑,而成为游人游览的“胜境”,刘禹锡也曾游览过。
但是我认为,此山绝不是《陋室铭》开篇第一字的“山”,你看,诗人开篇就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大小,只要有“仙”就会出名,水不在深浅,只要有“龙”,就有灵气。(在这里,诗人说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没有特指,)这很通俗的二句,就是没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诗人铺垫这二句后,立即就点明主题:“斯是陋室,惟我德馨,
”诗人实际是借物而喻自己,意思就是,我虽身处逆境,也得要坚守高尚情操而留芳。所以,刘禹锡说的“山”,是指无论什么山,只要是山,至于有人说是河南的天中山,那是他的“画蛇添足”。再则,刘禹锡的“陋室”在安徽的和县,这是肯定的,但是,是否是“陋室”,却有许多争议。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观点:有着“诗豪”之美誉的中唐大诗人刘禹锡,他21岁时就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
在仕途上,他为官49年,70岁逝世。在为官49年间,他有三次被贬,有32年是被流放到外地做地方官的,这次到安微和州(现和县)做刺史,(注:决不是他人所说,是做司马。),是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在参予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被贬,刘禹锡先被贬到夔州做刺史(今四川奉节县),后又被调任到和州做刺史,这应该是升迁,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和州紧邻南京,虽江南、江北的,但只有一江之隔,和州仍属鱼米之乡,要比在夔州的生活条件好多了。
而刺史,就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你想哟,一个地方的最高首长,怎么可能会居住在“陋室”?虽然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是在和州写的,但是按照常理我推断,刘禹锡的居所不太可能差。有人说,是县令的刁难,这纯属是牵强附会,那么,刘禹锡为什么在和州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呢?其原因,就是我开头所说,是他在逆境中,以物言志,借“陋室”,以表达自己在人生不得意时,仍然要保持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表达他的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