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书法,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了,那么书法也就有悠久的历史了,大约二千多年了,从最初的甲骨文开始直到“篆隶草行楷”五体全部产生并成熟;然而美术字产生于近现代,所以说时间的差异是书法和美术字最根本的区别,毫无疑问,书法的价值是美术字远远都无法相比的,不管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书法都要高于美术字千倍万倍不等,比如被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现已是国宝级文物了,无价之宝,而那些美术字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了,“用笔、结体、章法”是书法的三大要素,这是书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比如,笔法就千古不变,而且书法摆脱实用性的束缚,成为独立的艺术之后,书法的法度就更加严谨了,书法家创作书法时讲究一气呵成、下笔成形,还要体现出书法的个性特征和意境感,所谓的“形美神韵”,比如楷书四大家的“欧颜柳赵”各有各的风格,所谓的美术字是没有笔法、墨法、章法可言的。
1、书法字和美术字的区别是什么?
2、佛山十番是什么类型的艺术?具体内容是什么?
佛山十番,又称茶基十番,是由多种乐器组成的民间锣鼓敲击乐种,常用的有飞钹、大班鼓、大钹、大锣、二锣、翘心锣、高边锣、沙鼓、云鼓,响锣这十种乐器。现活跃于佛山市南海叠滘茶基村,据历史记载,佛山十番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喜庆锣鼓乐,佛山十番常在佛山秋色、北帝诞、春节、五月节等传统节日场合中亮相,何汉沛是佛山十番唯一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他投身佛山十番已经接近六十年。
为了让佛山十番跻身非遗序列,他和团队不遗余力,不仅公开曲谱,更打破祖辈规矩开放培训,目的就是为了让佛山十番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开启非遗申请之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何汉沛和父辈们已经将十番乐器搞得有声有色,在本市内小有名气。但由于当时的宣传力度有限,十番团队也从未出外表演过,茶基十番的名气一直未能传出佛山,遑论走出广东了,
后来,一位音乐老师在某刊物上发表了关于茶基村十番文化的介绍文章后,竟为这座古村吸引到了一批来自北京高校的音乐老师到佛山来调研。在有关部门的“牵线”下,沛叔作为代表,临时和几位老师会面,实地向他们介绍了十番,“那时候其他地区的十番其实还没有正名,毕竟那会儿也不像现在一样有各种渠道去宣传自己的文化。大家也都不了解,但那些老师说十番就只在我们这有,劝我想办法好好保护下来,
”在他们的建议下,何汉沛开始逐级为佛山十番申请非遗证明,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步步申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凑合”中寻求创新何汉沛对乐器的要求很高,上一批乐器已经用了三十多年,他和团队为了制作新乐器经常四处奔走寻觅,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何汉沛在现场展示了佛山十番的乐器和制作工具,其中有不少乐器已经被敲破,不能继续使用,但他却不舍得扔掉,坚持把它们收藏在二楼的陈列室里,
“这些即便不能用也可以放着收藏。现在根本找不到和几十年前一样的材质去打造新的乐器了,相比之下,现在制造出来的乐器音质太差,”随着老一辈听众渐渐远去,要迎合新的听众,曲谱的创新就成了摆在何汉沛眼前的问题。现存的十番乐曲仅有几首,何汉沛也曾经尝试过对乐谱进行创新,如融入当下的流行和弦,但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何汉沛仍然另辟蹊径作出创新,曲谱的创新效果不好,他便尝试在舞台表演队形和演奏方式上进行创新。如今的表演会根据节日特色编排不同的队形,专门编排乐手的表演动作,丰富佛山十番的舞台效果,为传承打破规矩乐器不灵光,曲谱创新难,这些在佛山十番的传承过程中都还只是小问题,真正让何汉沛头痛的是,传承文化的主体严重缺失,如何让佛山十番可以继续流传下去,人才是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