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家长方便要告知孩子对方已经认识到了错误,鼓励孩子战胜自己,也给别的孩子一个机会,保证类似事情不再发生,”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告诉你他受欺负这件事情后,你一定要让孩子讲一下事情发生的过程,在孩子讲过程的同时,你要保持冷静,孩子被欺负了,自然是很委屈的,他们会讲述的时候,一定是带着情绪的,所以,你一定要用心倾听,让孩子先把情绪平静下来,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还原当时的过程,让孩子客观地讲述出来,不要带着情绪。
1、如何帮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
1-3岁的小朋友有打人的行为时,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打人。而是孩子在打人的敏感期,“打”这个行为,只是他情绪或者想法的外在表现。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那么当孩子在用“打”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想法时,家长应该怎样做呢?1.家长无需有太大的反应,也不要给孩子灌输“打人”的意识如上所说,1-3岁的小朋友出现“打人”的行为,只是一种肢体语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而是在表达自己情绪或想法。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太紧张,也不要用“不准打人”类似的话语阻止宝宝,这样反而给孩子灌输了“打”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沟通转移孩子的行为,从而减少孩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几率,例如“你不想把玩具给他玩,是吗”;“你是不高兴了吗?”;“宝宝是太开心了/太喜欢XXX了吗?”这一点做法是我自己亲身体验可行的做法。
在团团12月龄时,外婆经常把团团逗得咯咯笑,兴奋到一定程度,就会扯外婆的头发,或者打外婆的脸,每次团团做出类似的举动,我一定会通过语言和行为制止她。例如会和她说“你是很爱外婆,是吗?那我们可以摸一摸外婆的脸,要轻轻的哦”,同时拿着她的手慢慢地在外婆脸上摸一摸,坚持了一段时间,现在已经改掉了玩闹时打人的毛病。
再比如说团团前段时间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而拍打小朋友,我把她带到一边问她“你是现在不想把玩具分享给她玩,是吗?那我们可以在其他小朋友要你的玩具时,对他摆摆手,告诉他不可以,好吗?”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随时随刻在模仿周围他人的行为,如果日常生活中,爸爸表现得有暴力倾向,或者妈妈表现的很暴躁,更或者家庭日常生活中有肢体动作比较多,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平时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尽量谦和礼貌,杜绝暴力行为,3.日常生活以及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杜绝暴力镜头近几年总有孩子因为模仿动画片里的一些情节造成受伤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电视和其他媒体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家长应该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到媒体里的暴力镜头和描述,也尽量不要让孩子看到打斗场面。
2、孩子总是打人,自我保护意识太强,该如何引导?
孩子如果在家打父母,绝对不能纵容,他怎么打你,你怎么打他。不是要揍得鼻青眼肿,就是要让他感同身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打你手臂,你也打他手臂。他把你哪里弄疼,你也把他哪里弄疼,注意分寸。你下手轻了,他就有可能觉得打人的惩罚比自己打别人要轻,你下手太重有可能引起剧烈的逆反,没有任何情绪的还击,一次都不放过,他会知道被打并不好受,也没有什么便宜好占。
3、孩子在学校挨打了,家长应该怎么做?
您好,很高兴能够参与您这个问题的回答,因为我也是孩子的家长,也遇到过您所说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来告诉了父母”的情况,也处理过类似事情,”另外我还是一名从事了10多年学生工作的一线班主任,因为遇到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想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处理方式能够帮带您,一、用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基本了解事情的过程。
当孩子告诉你他受欺负这件事情后,你一定要让孩子讲一下事情发生的过程,在孩子讲过程的同时,你要保持冷静,孩子被欺负了,自然是很委屈的,他们会讲述的时候,一定是带着情绪的,所以,你一定要用心倾听,让孩子先把情绪平静下来,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还原当时的过程,让孩子客观地讲述出来,不要带着情绪,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一定要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