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并不是无险可守,相反是易守难攻的地形。早在东汉时期,便在洛阳周边设立了洛阳八关,分别是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作为洛阳防守的屏障,感谢邀请,洛阳古代饱受战乱不是无险可守,而是都城地位耀眼,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洛阳自从安史之乱被战火烧毁两次之后(一次是安禄山乱军,一次唐肃宗让回乞军抢劫),就没有恢复元气,而朱温从洛阳迁都开封时又抢劫一次,石敬塘借辽兵灭唐时,又攻破洛阳抢劫一次,洛阳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一下子衰落下去。
1、宋太祖,为何不定都有险可守的洛阳,而定都无险可守的开封?
决心不足,被迫无奈。首先一点,宋太祖定都开封是继承后周的遗产,没得选择,并不是起初他想定哪就能定哪,后来他有意迁都洛阳是有私心的,主要是看到其弟赵光义在开封势力坐大,一时兴起迁都之意,并没有下定决心一定要迁都。开封的崛起与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有很大关系,是大运河的繁忙带动了开封的繁荣,在大运河开通之初,黄河水量还非常大,运河船只可以直接进入黄河,然后在巩义转向洛河,到达洛阳。
可是经过近三百年运转,到唐朝后期,黄河水下降了许多,水量变小,运河船只进不了黄河,这样江南运过来的物资,到了开封就必须转为陆运,通过陆运再到洛阳。这样开封成了中转站,其繁荣程度也就渐渐超过了洛阳,朱温灭亡后建立后梁,为了避开老对手李克用从山西直线攻击洛阳,便将都城从洛阳迁回他的根据地汴梁(开封),这就是开封当国都的开始,接着后晋、后汉、后周都把开封作为国都,前后将近五十年,开封一下子变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经济都超过了洛阳。
而洛阳自从安史之乱被战火烧毁两次之后(一次是安禄山乱军,一次唐肃宗让回乞军抢劫),就没有恢复元气,而朱温从洛阳迁都开封时又抢劫一次,石敬塘借辽兵灭唐时,又攻破洛阳抢劫一次,洛阳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一下子衰落下去,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他完全继承的是后周的天下,他的势力也完全在开封,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就没有再折腾,依然将开封定为国都。
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历史上迁都最成功的也只有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明成祖朱棣为迁都下了很大决心,前后建了十多年,而且为了打击蒙古,朱棣在没迁都时就长期带兵住在北京。而宋太祖赵匡胤显然在当皇帝开始没有迁都洛阳的意思,而是在当了十来年皇帝后回到洛阳故里,才一时兴起动了迁都洛阳的意思,
而且他的决心也不够大,在其弟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后便放弃了迁都的念头。从另一方面来说,洛阳虽然地处伊洛盆地,周围有八关围绕,比开封的一马平川强多了,但是,洛阳的八关之险和其它地方的关隘之险比起来差远了,因此安禄山叛军很轻松的便从河北一路南下攻破了东都。即使后来金兵侵宋,从山西南下的那一路,也是很轻松的拿下洛阳,
2、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古代饱受战乱,真的是无险可守吗?
感谢邀请,洛阳古代饱受战乱不是无险可守,而是都城地位耀眼,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洛阳有成为古都的先决条件在古代王朝建都一般会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易守难攻,便于军事防御,维持都城的安全,王朝的稳定;第二是人口稠密、水草丰满,适宜农作物生长,便于控制人口和粮食,有利于王朝的稳定,而洛阳就恰恰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成为了古都,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洛阳地形易守难攻,险要非常多洛阳地处盆地,周边崇山峻岭,而洛阳城则是水草丰盛的大平原,适宜人们生存和农作物生长,早在东汉时期,便在洛阳周边设立了洛阳八关,分别是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作为洛阳防守的屏障。洛阳境内有伊河、洛河、黄河三水,在古代也是天然的屏障,因此洛阳并不是无险可守,相反是易守难攻的地形。
3、长安那么偏,洛阳无险可守,为什么能成为古代王朝的首都?
如此提问题的一定是个大脑空空、双眼无神的蠢货!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华民族是由渭水流域、伊洛平原上诞生崛起的华夏族一路发展演化而来,而这片富足广袤的区域能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实在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山川形胜”条件!是最理想的建都(国)之地!有答友从细微处把西安、洛阳山川平原的优势利弊分析的已经非常透彻,就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