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朝后期,朝中官员多半出身于各个地区利益集团,如浙党,晋党等等,读书人一旦成为官员,马上会被接纳,金钱田地奴仆,接踵而来,得到的财富数百倍于官俸,这就是明朝后期官员各为其主,对朝廷忠诚度下降,日益陷入党争的原因。那为什么都流传说明朝官员工资低呢。
1、明朝官员的工资到底有多低?相当于今天多少?
明代官员的工资低,是相对其消费而言,但就当时整个社会收入水平来说并不低。在朱元璋当政后期,为了限制官员们拿太多,大笔一挥,把明朝官员工资定为九品十八个级别,每个级别限定死,比如正一品每年是1044石粮食,从九品则是60石粮食。朱元璋宣布从此只要大明朝在,以后就不许更改!!但这明显没考虑过通货膨胀的问题,实际上从明朝开国到后期,物价上涨了几倍,这工资到后来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明朝官员的收入其实分为好几块,并不仅仅只有基本工资(俸禄),在后期,奖金,免税补贴,补助等等占据了很大部分。而官员们仅仅就是比基本工资,就已经超过很多明朝普通人全部收入了,比如说理想状态下,一名正常情况下明朝小地主耕作50亩田地,一年总收入约为100石,扣除各项成本和纳税后收入为70石。全家一年的收入接近正八品(正科级官员)注:有些同学坚持要问“这相当于现代多钱?”如果你非要知道,就把万历时代的一两银子当成600元人民币(按米价换算),一石米=0.6两银子这么算吧,
100石=60000元人民币按万历年间每石米6钱的价格计算,当时一名北京的普通体力劳动者,年工资约12石,技术工种如马夫年工资约36石,远不如最低的从九品官员。那为什么都流传说明朝官员工资低呢?因为明朝后期和宋朝后期一样,由于政策的放宽,出现了一个商业繁荣的时代,商人动辄得到上万的财富,与他们相比,明朝官员肯定心怀不满,
实际上这个和我们现代改革开放后,一些干部对商人阶级的暴富心怀不满,而逐渐投身商海是一回事。到明朝后期,朝中官员多半出身于各个地区利益集团,如浙党,晋党等等,读书人一旦成为官员,马上会被接纳,金钱田地奴仆,接踵而来,得到的财富数百倍于官俸,这就是明朝后期官员各为其主,对朝廷忠诚度下降,日益陷入党争的原因,
2、明朝刘台是怎样的一个官员?
以下都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周全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在我看来刘台案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创业史,只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手段太卑劣了些,下面先介绍以下主要人物。男一号:刘台,男二号:张居正。大家肯定会说:你是不是写反了?下面听我慢慢说来,刘台,字子畏,湖广兴国州(今黄石市阳新县)人,出生于四川巴县,隆庆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万历初年,任辽东巡按御史(一个只有七品的官,但是是个御史这在明代可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官职,因为升迁速度快而且正好还是在辽东),从刘台的履历来看呢,他是隆庆五年的进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张居正,因而对于刘台来说张居正就是他的老师。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这个“门生故吏”是啥意思,意思是:指学生和老部下。这个对明代的官场影响意义深远,
这个词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故吏指的是过去的吏属,所以在那个年代对于出自哪个师门来自谁的门下,这个对自已以后的升迁真的很重要,而且古人还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所以,张居正这个老师在刘台这个学生心里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啊!在面对自己老师张居正在朝廷地位的一步步上升,刘台也是想尽办法去巴结张居正,当然他不会主动去迎合张居正,而是从张居正的家人入手,张居正的老家在湖北江陵,当时刘台正好江陵做官,于是想尽办法去和张居正的父亲走关系,去讨好张居正的父亲,这样一来二去张父自然就会替刘台说好话,每次和张居正写信都会说几句赞扬刘台的话,于是就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