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探工曾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的深孔。大家好,这里是古藏鉴宝,作为洛阳的一员,对这个曹魏墓葬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
1、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河洛为王里,崤函为帝宅,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阳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一、商汤王冢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当地人称为“汤王冢”。有冢,冢前有碑,二、东周帝陵(一)、王城陵区位于东周王城遗址的东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的大部分地区。
平王至灵王以前的10个王多葬于王城陵区,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二)周山陵区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别为灵王、景王、悼王、赧王陵。(三)成周陵区成周陵区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侧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故又称为金村陵区,均为从战国早期到晚期的墓,这正是从周敬王迁居新成周到赧王离开新成周时期的墓葬。
自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到慎靓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这里,是东周最大的一个陵区,三、东汉帝陵东汉自光武帝刘秀立国至曹丕代汉,历196年,计12帝。除献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阳,东汉帝陵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又称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那里有5座东汉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东汉帝陵,分别是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四、魏晋帝陵曹魏立国45年,传5帝,陵墓皆在洛阳都城附近。五、西晋皇陵西晋5座帝陵位于首阳山西段,东西相连的北邙和乾脯二山两侧,山的南面,自东至西依次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的北面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六、南朝帝陵南陈后主陈叔宝陵七、北魏帝陵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迁都洛阳,
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八、唐代帝陵唐恭陵是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又称“太子冢”或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恭陵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九、五代帝陵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南唐后主李煜等,均葬在洛阳十、北宋帝陵北宋帝陵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巩义境内,北依邙山,南对嵩岳,
2、洛阳铲的来历和用途有哪些?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白蜡杆加长,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现代的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
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附近的五家探铲厂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