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24年在黄埔岛建立起的黄埔军校,影响了之后20多年的中国军事历史,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该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左权左权当年是被陈赓带进黄埔的,后来军职却又在陈赓之上,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十字岭牺牲,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被誉为“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1、黄埔军校明明在珠江附近,为什么叫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和黄浦江有什么关系?说起来还真是有关系呢!在广东福建台湾乃至港澳地区,有很多地名用“埔”,读音同“布”。类似于河南和湖北常有名字叫“陂”的地名,在山西陕西又有不少叫“原”的地名,这里面不仅和当地方言有关系,还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在广东一带,有很多河流冲积形成的泥滩地形,这些泥滩土壤肥沃,很快被开发成村庄,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叫做“埔”的地名。
在广州的珠江口,形成了一个冲积小岛,这个小岛,一开始就被叫做了“黄埔岛”,用广东当地方言来说,这就是“黄布岛”,关于黄埔岛名字的起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说这里有大量的黄姓居民迁入,所以叫黄埔岛,另一种说法则是,传说有人看到过凤凰曾降落在这个岛上,所以叫“凤埔”或“凰埔”,广州十三行迎来很多西方商人,因为读音问题,开始被叫做“黄埔”。
到了1924年,孙中山先生联合苏联一起搞革命,苏联支持下,黄埔岛上建立起一座全新的军校——陆军士官学校。因为地处黄埔岛,所以常有人把他叫做“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主要生源是湖南和广东两省,校长确实浙江人蒋介石。蒋介石看到黄埔两个字,也没细看,自然而然把他和上海的黄浦江联系起来,直接叫他“黄普岛”和“黄普军校”,
所以,“埔”这个字,其实只有在“黄埔”和“柬埔寨”两个词中间才会被读作“普”,其他所有的用法都是读作“布”。有趣的是,好像只要加上“甫”这个偏旁,读起来就很复杂,陕西出身的黄埔系国军网红张灵甫,在很多粉丝那里直接被改名为“张灵普”,说起来真是太搞笑了。反倒是我这个天天黑张灵甫的人,在教他们如何读偶像的名字,
黄埔,可以说是见证整个近代历史的地方。早在闭关锁国的清朝中前期,黄埔就长期作为西方商人的驻足之地,影响力巨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黄埔附近水域,英军全歼了广州方面的清朝水军,点到为止,就是为了获得600万的广州城赎城费(根本不是教科书里面说的被林则徐打跑了)。后来这600万的赎城费,再加上1500元的清廷赔款,总计赔款是2100万元,
英国军队出兵数万,万里远征,耗费军费无数,终于逼迫清廷签订了南京条约。美国佬就聪明多了,来到中国,就找两广总督谈一件事“我要见皇帝”,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怕让道光帝看一眼外国人,二话不说就签订了《望厦条约》。不久后,法国人如法炮制,签订了黄埔条约,签订地点,就在黄埔岛,1924年在黄埔岛建立起的黄埔军校,影响了之后20多年的中国军事历史。
只要是黄埔毕业的,不管是在国军和解放军哪个阵营,都会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国民革命军,黄埔系被视作是蒋系军阀的核心和骨干。以至于后来八路军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短期内培养起大量三八式干部,有人戏称,广州黄埔岛的黄埔军校是国军骨干,如今红军创立的抗大,就是新生的红埔军校,红埔军校必然战神黄埔军校。黄埔人也没想到,居然因为一个外地人不识字读错了,居然直接让村子改名了,哎!,
2、在广州开办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哪些在后来的战争中闻名的指挥官?
民国10年(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中华民国13年(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该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就有很多拥有黄埔背景杰出的军事人才,1、林彪黄埔四期学生,黄埔军校成立不久,师生分成两股势力,聂荣臻是政治教官,又是共产党支部负责人,面告十八岁的林彪,你毕业后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向叶挺团长报到,1927年在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和刘伯承指挥下,在南昌向蒋介石部队进军,林彪占领了南昌的交通要道,蒋介石一片惊慌,急调两个军向南昌进发,周、贺、朱、叶、刘决定撤退南昌,林彪率部到瑞金,已升为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