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
清政府自1895年编练新军起,所有各镇均采用德国操典,配备新式步枪和火炮,每镇(师)定员一万二千五百人,全部新军兵额计十三万余人。另有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部,均为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剩余的旧巡防营编制的毅军,装备不如新军,全员计四万余人,共十七万余人,其中袁世凯所谓的北洋六镇总计七万余人。
由于革命爆发后,各省新军先后独立,清政府的实际兵力,主要是北洋六镇、禁卫军和四万余人的巡防营,再加上二十镇、二十三镇(奉天、吉林),共十三万九千余人,其编制和主官大致如下图所示至于人囗,有不同数据。还有一个数据来源于赵文林、谢淑君所著的《中国人口史》,1912年全国人口共计409613891(除西康、绥远、察哈尔、热河),
2、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军到湖北,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到了汉口,他俩在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湖北清军的力量和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兵力,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
但是张彪在汉口待了几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坐视不理,(当时在汉口江边停泊有英舰八艘、美舰三艘、德舰五艘,俄舰两艘、日舰一艘)眼见各国无意帮忙,瑞澄抓瞎了,因为就靠张彪的两千残兵,肯定不是武昌义军的对手,说不定连汉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顾不上自己的名声了,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汉口的清军,
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备注:湖北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巡防营,也就是绿营兵和练军改编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新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
瑞澄和张彪退守汉口后,就收拢了两千多巡防营和少部分新军,这也是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第一支与起义军交手的清军,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迅速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同时还下令,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领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
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湖广总督瑞澄给北京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军,第二,载沣挤走袁世凯后,北京的满洲高层认为北洋军已经被控制了,可以随时听从朝廷的调令,而其它省的新军还不行。
第三,实事求是的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全国所有部队中最强悍的,朝廷派北洋军前去湖北镇压革命党,最靠谱,第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北洋军是唯一的机动力量,基于这四点考虑,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消灭之;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调其它部队助战,总之就是要一举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