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噎废食,因为有人跑马拉松猝死了,就害怕跑步。你可能要说了,那些2016年或者更早完成马拉松的人在2017年并没有参赛,或者只是自己跑从来不参赛,那么这部分人怎么统计,我2016年9月第一次参加了北京全马,我是在北京上过学的人,对这个地方有感情,想跑得好一点,就有点跑大了,一开始就以超出原计划的配速跑。
1、哪些人不适合跑马拉松?
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即将参加的马拉松比赛是最重要的。我先说说我的故事,我之前跑过东京、那霸、悉尼、华盛顿、迈阿密、北京、大连等。东京无疑最好跑,路是平的,毕竟是2月份,气候也很好,观众也热情,比赛的基础设施方方面面都很完善;那霸,我跑过4次,毕竟位于冲绳,虽然是12月份,但气温很热,高的话会超过25度,而且上下坡路很厉害,算是难跑的路线;华盛顿跑过两次,3月份,气候还不错,但上下坡路比较厉害,也算是难跑的路线;迈阿密,12月,就是热,虽然早上6点起跑,但还是很热,路线总算是平的,观众不多;大连,5月份,气温还行,偏热,上下坡路较多,30公里以后则是没有观众的“空地”来回跑,靠海,风又大,
讲了这些,各有各的特点。关键要看你的体质和适应能力,有人不喜欢热;有人不喜欢上下坡;有人喜欢天冷;有人喜欢平路;也有人不喜欢平路;也有人不喜欢天冷,反而喜欢热;有人喜欢没有风...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在报名的时候还是要比较充分地了解比赛的特点,尤其是气温和跑路的概况,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赛,否则有可能造成跑不好,甚至有可能受伤或伤身体,
我2016年9月第一次参加了北京全马,我是在北京上过学的人,对这个地方有感情,想跑得好一点,就有点跑大了,一开始就以超出原计划的配速跑。而且,我之前在美国华盛顿,好久没有回北京,一开始不太适应北京的空气,如雾霾,那天湿气较大加上一些雾霾,我前一天到北京,比赛当天早上感觉明显不适应,却跑得那么大,自己就失去了控制力,结果第一次中途退赛,晕倒,还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住了几天的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对问题进行界定。首先,全程马拉松,当然是指距离为42.195公里的马拉松比赛,也就不包括这个距离以下的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了,超过这个距离的称为超级马拉松,当然,能够完成超级马拉松的也应该算作有能力跑完全程马拉松的。其次,“能够跑完”应该界定为在赛事规定时间内跑完,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则不视为有这个能力,否则走路也算了。
世界范围内的马拉松比赛,关门时间通常为6小时(北京马拉松为6小时15分),有的为7小时,要知道确切数据很难,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数据是2017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根据大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完成全马的人次分别为24.31万和26.89万,请注意,这里提到的是“人次”也就是说一个人多次参赛都是纪录在这个数据里的。
因此,实际参赛人数要比这个小得多,如果我们按照每个人每年参加两次来算的话,那么大概有13万人能够完成。当然,你可能要说了,那些2016年或者更早完成马拉松的人在2017年并没有参赛,或者只是自己跑从来不参赛,那么这部分人怎么统计?当然,这是不好统计的,当然,马拉松跑者人群也在呈现增长趋势,现在是2018年年底,预计全年参加全马人次会超过30万人。
3、经常跑马拉松的人容易猝死吗?如何避免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伤身体?
很多人对马拉松有很深的误解,听到一个跑马猝死的消息就会大肆宣传,以偏概全是不对的,没有跑步基础,贸然就参加马拉松比赛是最易引发危险的。各地马拉松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监督,相应提高比赛报名门槛,才是减少事故的最有效途径,不要理解为跑马拉松就容易猝死,会造成猝死的情况有很多种,长期熬夜容易猝死,酗酒容易猝死,情绪激动容易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