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在历史上远远超过苏州,都是因为扬州盐商豪富,又有文化,叠山理水,大造园林,今天,著名的扬州园林,何园个园和瘦西湖,几乎都是徽州盐商所建。今天的淮阳菜,也是因为扬州徽商的喜欢,才名声大噪,③祁门县马曰琯客居扬州,经营盐业,与其弟马曰璐称为扬州二马。
1、苏州园林与徽商有什么关系?
感谢邀请。苏州园林和徽商的关系不大,现存的苏州园林中,年代最早的是宋代园林,沧浪亭,元代园林是狮子林,明代园林拙政园,清代园林是留园。它们的主人或者建造者都不是徽商,我们再说说徽商。徽商是徽州商帮的简称,徽州在今天的安徽南部,历史上,徽州府下辖六个县,徽州商人,起于宋朝,兴于明,盛于清也衰于清。徽商和晋商,是中国历史上,兴衰并行的两大商帮,纵横中国商海三百余年,
其他如潮汕商帮,宁波商帮,规模和影响要比徽商小得多。和中国其他商帮相比,徽商最典型的特点是有文化,也重视文化,可以说是文商并重,虽舟船劳顿,但手不释卷。徽商所以兴盛于明代,主要是,因为明代食盐的典卖制度,让和官场关系密切的徽商,因为掌握食盐买卖,而迅速崛起,所以,徽商多盐商。当然也不排除其它商品买卖,也有典当,俗称徽州朝奉,
徽州商人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全国,人称徽骆驼。但是,苏州虽然是明清两代最繁盛的国内贸易集散地,徽州商人对苏州的影响不大,倒是对扬州的影响很大,因为扬州是最主要的食盐集散地之一,两淮盐务衙门就在那里,大批的徽州商人聚集,对扬州文化形成了长足的影响,清朝初年,扬州八怪的出现就是因为徽州商人欣赏他们的作品,开始的他们能横空出世。
今天的淮阳菜,也是因为扬州徽商的喜欢,才名声大噪,扬州园林在历史上远远超过苏州,都是因为扬州盐商豪富,又有文化,叠山理水,大造园林,今天,著名的扬州园林,何园个园和瘦西湖,几乎都是徽州盐商所建。另有许多园林毁于兵燹,今天,扬州的民居建筑,比如马头墙的使用,也是徽州商人从老家带来的建筑风格。这种马头墙的建筑风格,是从扬州传到了苏州还是苏州故有,尚不得而知,
反观苏州园林,沧浪亭是苏舜钦所建,狮子林是和尚们为天如禅师所建,拙政园,是归乡的官僚王献臣所建,留园,最早的主人是刘恕,亦非徽商,后转手盛宣怀,也不是徽商。其他的园林,例如环秀山庄,藕园,西园,都不是徽商所建,和安徽人有关系的园林,是沧浪亭,今天沧浪亭的格局是张武龄最后修建的。张武龄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祖上是张树声,跟着李鸿章组建淮军军功出身,做过北直隶总督,家中广有地产,张武龄移居苏州,读书办学,并重修沧浪亭,
2、在历史上,徽商到底有多辉煌?
谢谢小秘书邀请。徽商定义有句民谚说:“无徽不成商”,说的是安徽人会做生意,历史上的徽商,并非指所有安徽商人,而是指旧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商人的总称,大多都是家族式经营。徽商多为落第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奈之下只得舍本逐末成为商人,徽商虽然地位低下,但文化素养极高,不霸道,不张扬,气质儒雅,待人诚恳,诚信经营,使得徽商有着不错的口碑。
徽商成因《江南通志》云徽州”咸有溪山之胜,然岭谷险陋,壤地硗瘠,水湍悍,少潴蓄,不雨易枯,骤雨则山涨暴至”。七山二水一分田,发展农业的缺乏基本条件,而人口又与日俱增,迫使徽州人背井离乡,外出经商谋生,但河网密布,沿江向东可至南京,向西可达武汉,明、清时期,徽商极盛。无黟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在长期经营中相信“财自道生,利缘义取”,逐渐形成了“诚”、“信”、“义”、“仁”的商业道德。
丝、棉、盐、茶等物产成为徽商的主要经营物资,临近的江浙盛产丝、盐,因安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安徽在朝为官者众多,很容易获得盐引(盐业经营许可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都是经徽商之手推广至全国;安徽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歙县)、宣纸(宣城泾县)、歙砚(徽州歙县)几乎垄断了整个官场,成为高端产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