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四条大河经过,因此称作四川,实际上纯属无稽之谈,四川这个名字起源于两宋时代,指的是当时在四川的四个区划名称。现在的四川,起源于北宋时代的川峡四路,但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北川汉中与东川重庆都不再属于四川范围,“四川”是个习惯称呼,实际上的四川就剩下两川,只是名字没变而已。
1、四川为什么叫四川,而不是三川、五川?
以前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四条大河经过,因此称作四川,实际上纯属无稽之谈,四川这个名字起源于两宋时代,指的是当时在四川的四个区划名称。先秦时代与秦朝时期,四川这个地方被称作是“蜀”,汉武帝时代设置州刺史部,在蜀地设立了益州刺史部,当时的益州除了成都平原,还包括汉中等地方,不过益州的范围实在太大,古代交通本身就不方便,更何况是四川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崎岖的山路,仅此晋朝的时候,将汉中一带与南方的南中地区,都从益州分离出来。
北宋时期,当时的最高区划单位称作是“路”,益州地区被分成了四个路,即益州路,也就是后来的成都府路,还有梓州路、利州路与夔州路,这四个路,因为都在同一片地区,因此被合称为“川峡四路”,人们为了方便,也经常将其直接简称为“四川”,宋徽宗时代的诏书上,就直接出现了四川的名字。虽然宋朝的时候,四川之名已经出现,但是在当时并非是个正式的区划,只不过是用来说一片地理单元的习惯用词,就好像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一样,
直到元朝时期,施行行省制度,元朝在原本的川峡四路设立四川省,但是同时将其中的梓州路也就是汉中地区划入了陕西,毕竟汉中与成都一带隔着大山,管理不便。要知道汉中之地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向来都是割据巴蜀的关键,因此必须牢牢掌握,将其从四川剥离,如此一来,四川实际上就失去了北川,也就是汉中,剩下的是三川,明清时期的四川范围,与元朝大致相同,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加上重庆,只不过成都平原难以掌握整个四川的发展,川东地区需要自己的中心城市,因此有了后来的重庆自立门户。
重庆是扼守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关键枢纽之地,这个地方交通便利航运繁荣,晚清时代已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与工业、贸易城市,随着时间的发展,重庆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完全不逊色于成都,建国之后,有关重庆单独建立直辖市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重庆直接从四川分离,建立重庆直辖市。现在的四川,起源于北宋时代的川峡四路,但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北川汉中与东川重庆都不再属于四川范围,“四川”是个习惯称呼,实际上的四川就剩下两川,只是名字没变而已,
2、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说的三川是哪三样东西。而且,四川省称呼的来源,是北宋初期四个行政监察区“路”的合称,与什么三川扯不上,我们来看看“四川”这个地名称呼的由来和演化过程。四川之地,起初称为蜀地,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时期建立了蜀国。从而有了古称“蜀”,后来,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国、巴国等小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庆),西汉时,在今四川之地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立了13个刺史部,今四川地区属于益州刺史部,三国时期,刘备建国“汉”,史称蜀汉。三国末年,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增设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这期间,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称呼一直存在,唐朝建立后,废除州、郡制,将全国分为十道,每道各辖若干州。在隋唐时期,“道”属于监察区名称,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此期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因为此地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剑阁以东地区,属于山南东道、山南西道管辖,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同时,设置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路”,地位高于州(府/军/监),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分为15“路”。后来增加到18路、23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