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所以能够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就是因为关羽有强大的水军,而曹魏的水军要么被关羽击败,要么无法对抗关羽,沿汉水西逃,关羽用水军控制汉水,曹军就无法南下,曹军无法南下,襄阳城就是一座孤城,无法死守,必然会被关羽拿下。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荆州的丢失,关羽的战死,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重要分水岭。
1、如果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没有杀刘封,结果会怎么样?
我觉得刘封即使没有被杀,结果依然是历史现在的样子。原因如下:第一,刘封虽然武力过人,后来在攻打益州的战役中,体现出了他的将才,但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封只能是个二流武将,离一流还差不少距离。第二,即使蜀国再多一个一流武将,蜀国依然会衰落,原因是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阿斗重用宦官等一系列事件是单个武将阻挡不了的,
这个结果就造成了国库空虚,再牛的将领没有士兵没有粮草,光靠自己怎么能打赢两个国家?所以说,刘封不死蜀国多了一个二流武将,依然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第三,可能有人会说,蜀国不行,刘封可以学孟达,投奔另外两个势力,但刘封是刘备义子,本命叫寇封,因为认刘备做义父才改的姓刘,而且当时刘备无子,是他做接班的春秋大梦,自愿改的,
2、如何理解“关羽大意失荆州”?
“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时代,刘备集团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关羽一生中的最后终点。在此之前,刘备占据着东西二川,半个荆州,势力虽然还不至于压倒北方的曹魏,但是借助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连战连胜的气势,在魏蜀吴三方中并不处于弱势。而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将领,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将领,而荆州丢失之后,刘备基本上丧失了积累多年的优势,夷陵之战后,更是彻底沦为魏蜀吴三方中最弱一方。
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荆州的丢失,关羽的战死,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重要分水岭,荆州为何丢失呢?仅仅是因为关羽的大意吗?还是因为关羽的傲慢与刚愎自用?虽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记载了关于刚愎自用,自恃天下无敌的傲慢性格,但是丢失荆州仅仅用大意失荆州就解释一切似乎是不符合逻辑的。荆州的丢失实际上是刘备集团登峰造极之后,没有及时转变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误造成的,
刘备作为留守荆州的主要负责人,关羽对荆州的丢失显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作为蜀汉集团的主公与军师,刘备和诸葛亮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用程昱的话来描述就是“傲上而不侮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誉最著”,关羽藐视权贵,对地方的豪强并不客气,但是并不欺辱下层民众和士兵,恩怨分明,大义泯然。
关羽武功高强,自吕布被杀之后,依仗赤兔马与青龙偃月刀,自恃天下无敌,自以为熟读《春秋》,熟知兵法韬略,特别是对水军强大,马步兵相对较弱的江东诸将向来藐视,开口闭口都是江东鼠辈,这些也是关羽的弱点,也是最后兵败被杀的致命因素。首先,刘备在取得汉中之后,没有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行事,是荆州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中大战之后的三国形势汉中大战之前,刘备为了稳定孙权,将自己掌握的荆州六郡分了一半给孙权,换取了与东吴的继续合作,刘备领兵攻击汉中,孙权领兵攻击合肥。虽然孙权攻击合肥最终失败,但是曹魏也没能南下江南,而刘备则袭取了汉中,隆中对汉中大战之后,刘备拥有半个荆州,汉中与益州,以及上庸。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这个时候应该东和孙权,南抚蛮夷,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让上将(关羽)提荆州兵北伐宛城与洛阳,而刘备率军翻越秦岭北伐长安,如此汉室可兴,
襄樊之战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是要等天下有变才可以主动攻击曹魏,并没有说占据了益州和汉中之后,马上就可以开始北伐。毕竟北方的曹魏势力依旧很强,而刘备新占领的西川还需要消化和吸收,然而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刘备在势力达到顶峰时,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立刻就选择了继续攻击,司马懿献计曹操联合东吴夹击荆州虽说襄樊战役最初的爆发是因为曹操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有意联合孙权夹击荆州,而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命令关羽率先攻击襄阳和樊城,曹魏胆寒之后,孙权就不敢轻易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