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排名,三门峡属五线城市,有点低,不好留住人,去年西安放开入户限制,据说三门峡去了很多人。经济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三门峡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洛阳西边,是陇海铁路上重要的城市,这一块人数量不大,但主要为灵宝黄金户以及各县市区精英,早年发家在北京买房置地落户;最后是“奔一”。
1、三门峡人为什么说陕西话?
三门峡市是由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卢氏县组成的,1986年又升成地级市。义马市是由渑池县在八十年代分离出来的(和深圳市是一个文件,它煤炭资源丰富,原计划很宏伟),湖滨区是由于修建三门峡黄河大坝从陕县(现陕州区)分离出来的,原陕县政府就在湖滨区办公,1996年左右迁往现驻地,灵宝市在近代是有灵宝、阌乡等组成的,卢氏县是一个千年没有变更名字的古县,
在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分陕而治,现在三门峡的大部分地区在古代属于陕州,所以陕西的由来是从三门峡出的,现在陕州区境内还有分陕石的遗址。灵宝市的豫灵镇和陕西的潼关,卢氏的木桐等乡镇和陕西的商洛市是交界,所以在灵宝市人民说话和陕西口音比较接近,饮食习惯也接近有共同的美食肉夹馍、石子馍等!渑池和义马接近洛阳口音,
2、有人说河南省内最被低估的城市是“三门峡”,你怎么看?
一个地方的发展前景,有许多经济社会指标可以预测,同时要看国土资源优势,又要看人口聚集程度,还要看周边城市影响。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但感情代替不了事实,如果我们依然留恋故土,想让儿女在这里发展,就会耽误了孩子的前途,我是三门峡市的退休干部,当然希望发更多的退休金,唱衰三门峡,对我乃至全家,实在没一点好处。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哪怕心疼的滴血,也要实事求是,三门峡在全省的排序靠后,没有发展潜力,永远停滞在五线城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局限,90%是山区和黄土高原,这里适合农耕文明成长,不适合工商文明发育,承接产业功能转移,即没有广阔地域,又没有人才基础,农业的人口承载力非常有限,比较效益永远低于其它产业。
二是矿产资源枯竭,经济缺乏后劲,三门峡是典型的资源性城市,所谓一黑一白一黄(煤炭、铝矾土、黄金)拉动了三门峡的短期辉煌,现在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能否成功,影响因素太多。经济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三是常住人口锐减。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市长住人口200万出头,十年间减少了近20万,相当于10%,多么可怕的数字!而且人口生育生平还在降低,流失程度还在加速,深深让人忧虑。
如果没人,一切都无从谈起,四是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发展前景。运城、渭南两个城市,均是我市人口的两倍,同属河南的洛阳是我们的三倍还多,而且他们工商业产业聚集度要高于我们,洛阳为省里副中心城市,渭南和运城都有传统和新兴产业支撑,会对我们的人口、技术、资本有虹吸作用,洛阳和西安的人口增长,有许多三门峡的劳动人口和学生。
资金流向自不待言,营商环境影响,阻碍了投资兴业热情,五是我市交通建设,确是盛世隐忧。在短期内,浩吉铁路、呼北高速、新310国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给我们带来一些效益,包括一些生态治理项目,更偏重于治理而不是侧重发展,长期来看,不能带来更多的产业和人口,三门峡会成为过桥过路地带,人流物流呼啸而去,连一杯水、一碗饭的钱也没得赚。
3、作为一个本地人,你觉得三门峡宜居吗?
我从小在三门峡长大,现在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了,也退休3年多了,眼睁睁看着三门峡市区从三条马路到现在的道路纵横交错,市区面积也扩大了很多,人口也增加了很多,要问三门峡宜居吗?我个人认为真不宜居,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最新城市排名,三门峡属五线城市,有点低,不好留住人,去年西安放开入户限制,据说三门峡去了很多人。
2、城市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与周边地市有一定差距,如市区停车位缺乏,很多私家车都停在人行道上甚至占压盲道,车不多但经常堵车,有关部门还没办法,过街天桥太少,车让人的地方太多等等。3、污染太厉害,虽然洒水车不停在市区洒水,可停在外面的车上第二天还是一层灰,重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市区西部15公里处,云集着火力发电、铝矿石加工、黄金冶炼、棕刚玉制造、化纤制造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这些企业离市区太近,不知何时能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