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许昌的战略地位许昌地处中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四、许昌的人才地位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地方也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许昌同样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曹操选定许昌同样看重许昌地区的人才资源,一、许昌的历史地位许昌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许昌的经济地位许昌位于中州平原的西部,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适中,农业、渔业、畜牧业均较发达;许昌远离洛阳、关中战乱地区,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许昌交通便利,北临黄河,东接广阔的黄淮平原,南通富裕的江夏郡,西南与南阳盆地相望,便于粮草集中疏散。
1、濮阳在战国时期属于哪里?
濮阳,位于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北与邯郸交界,东与山东省接壤,西与安阳、新乡毗邻,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濮阳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而濮水原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后因黄河改道,故道渐渐就埋没了,不过早期的濮阳并不叫濮阳,而是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帝丘,相传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约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以后,将康叔封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建立了卫国,而帝丘便是卫国的管辖地,帝丘一带一直是春秋时期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其附近兴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新市区),当时诸侯国来卫国会盟时,半数左右都是在戚邑举行的。但是卫国在建国初期虽然可以算得上西周头排的大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内耗,卫国的国力不断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耳向卫国国君卫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绝,结果招至晋文公的打击,将卫国很多领土都分给了宋国,而卫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国的大夫撵出了国,等两年之后,卫成公在周王室的帮助下与晋文公调和,再回到故国的时候,卫国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随后,卫成公将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至帝丘,之后,尽管濮阳却一直是卫国的领地,但是卫国的国力却是在不断地衰弱,在卫昭公在位时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卫国就已经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到了卫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时,卫国的国君已经因国力不如其它诸侯而由公贬为侯了,到了卫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时候,不但又由侯贬为君,连国境也只剩下濮阳城一带了。
公元前241年,强大的秦国攻占了魏国东部领土,设立了东郡,而原属卫国的濮阳在此时也被划入了东郡管辖,卫国的国君卫君角被迁至了野王(今河南沁阳)。从此以后,直至秦汉时期,濮阳都属于东郡的管辖,秦始皇虽然攻占了卫国的都城,但是终其一生都未灭亡卫国,反而使卫国成为其称帝以后,唯一一个留存的周朝诸侯国,只因为秦始皇感念商鞅对秦国崛起而立下的功劳,商鞅也叫卫鞅,卫国濮阳人。
2、曹操为何要定都在许昌?
一、许昌的历史地位许昌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许昌本来称“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后来,曹丕篡汉称魏,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夏商西周时期,夏朝曾建都阳翟,也就是如今许昌禹州;商朝许地分布有历、有熊氏、昆吾、康等诸侯国和部落;西周许地分布有历、康、许、鄢等诸侯国和城邑。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韩、魏、郑、楚所据,秦王政十七年置颍川郡,辖许县、阳翟县、长社县、鄢陵县、襄城县等12县,西汉东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时期,析许县,置颍阴县;然后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鄢陵县、襄城县均属颍川郡。王莽新朝时期,将颍川郡改为左队,阳翟县改为颍川县,鄢陵县改为左亭并入许县,许县、颍阴、长社、颍川等县属左队,
东汉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东迎汉献帝至许县,称许县为许都许县,从此许昌成为汉朝末代都城。二、许昌的战略地位许昌地处中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许昌西北依靠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总之三面环山,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许昌北有袁绍,东有吕布、刘备,东南有袁术,南部有刘表,西南有张绣,关中、洛阳地区还散布着众多反曹的残余势力;可以说许昌四面是敌,只有选择这样易守难攻的地方,才能在中原建立稳固的大后方,才有逐鹿群雄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