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喝一口甘甜纯净的自来水,不仅让人口中香甜,心里也暖暖的。来看看这篇文章《我村的自来水》。党的光辉普照大地,扶贫济困,温暖人心。自从精准扶贫以来,我们村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我的村子就住在秦岭脚下的土园里。以前,村民们靠的是山脚下后沟的泉水。晴天晴好,清泉流水不停,甘甜纯净;如果下雨,泉水会冲走运河两岸的泥沙,水质变得浑浊,饮水马上成问题。
平时村民都要到后沟的泉水边去采。山路弯弯曲曲,又窄又陡,挑个涉水的不容易。扶贫工作开展后,我们村的饮水困难引起了县、镇、包村部门领导的重视。2016年夏天,群众期盼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开工建设。建筑工人住在村子里,没日没夜地工作。上级领导多次检查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村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帮助施工队挖沟埋管道。
5、 原创抒情 散文《心中之月》记得50多年前农村还没有路灯,晚上要过坎才能到家。天几乎黑了。通常,我在暮色苍茫中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也亮很多。感觉心里有点轻。如果有月亮,整颗心都会平静下来,不会有对黑夜的恐惧。在农村,尤其是夏天的晚上,月亮的光特别清澈明亮,能把整个田野和河流都照得舒展清晰。乡村的月光难以形容。它不像太阳一样从外面发光。它的光似乎从花、树、小路,甚至从屋檐和墙内微微渗出。有时候会误以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光。如果晚上有雾,到处都是清澈的空气。萤火虫成群飞舞的时候,好像是一个精灵从月亮里掉出来。
更妙的是,到了月底,我还觉得心里有月亮有光。虽然光线没有太阳那么温暖,但是很凉爽,我会从头发到脚趾感受到月亮的凉意。散散步,抬头看看。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耀着我们。在童年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着善良而愉快的生活。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指引我们的仙女。
6、青藤光色( 原创 散文小时候,楼很高。阳光经常从阳台板渗进来,打在我少年的瞳孔上。身后,一条狭长的影子升起,绿宝石四季常青。我总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看着阳光从头顶的建筑物上落下,想起常春藤。森林中的常春藤缺少阳光和雨露,却努力向上攀爬,曲折前行,直达树的神经末梢。城市间的常青藤,周围没有光和雨,没有世界的牵挂,却拼命跃上顶端,落下又落下,转到楼顶。
梦里,白色的水库看不到边,你我沿着白色的堤坝一直往上跑,再也不回头。没有尽头,我要一直跑,不怕大坝间海浪的哀号,所以我一直微笑,春风已经把我的毛弄脆了。醒来,下午,嫩绿居然爬上了我的窗台。我惊讶地发现,阳光下的常春藤居然是翠绿色的。金黄之下,纯净清澈。原来,这一望无际的常春藤一路披荆斩棘,到达彼岸的阳光后,升华成了一颗翡翠。
7、 原创 散文:路过晚秋我桌上的日历翻开了新的一页,时间在不经意间浪费了季节。看着窗外越来越黄的树叶,我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是深秋了。随着秋风一次比一次越来越冷,树上的叶子在萧瑟中变得越来越稀少,挂在枝头的黄叶在秋风中肆意摇摆,摇晃着与树断了联系,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落。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它还没来得及和秋天相伴,就以秋天的形式宣告了季节的结束。整个秋天只是对着地上的树叶说了几句话就过去了。
季节的轨迹会无限延伸,只是一个春夏秋冬的循环。在铁轨的枕木上,承载着所有的过去和爱情。看着窗外小区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碌着。这个社区正在被改造。每天都有嘈杂中的混乱,机器的轰鸣,工人的窃窃私语,让这个深秋的世界热闹非凡。远处,一位老爷爷正在和孙子玩耍,不时弯腰去扶蹒跚学步的孩子,眼里满是温柔和慈爱,仿佛把脾气留到了昨天。
8、华嫂( 原创 散文罗一个成熟女人的美,不仅仅在于“贤妻良母”的范畴,更在于她对社会的慈善情怀和奉献精神。花嫂在那片林区的山角里,用独特的方式编织着她多彩的故事和美丽的人生。二十年前,我有一个想法,想写一写生活在林区的华嫂。原因很简单。她骨子里有一种单纯的美。我对美的评判并不严格,这叫“简单就是美”。那时候我在林区的小学教学组,整天被一群天真优雅的小朋友围着。而华嫂也是手拉着手,背在背上,身后跟着一群面容姣好的孩子。她成了流动幼儿园,但“园长”没有工资,也从来没有要求过。这完全是自愿的。
然后,我开始写,又停了几次,没什么原因,但是我觉得我无从下手。前段时间一个老乡来家里做客,我们聊了一会儿。说实话,离开教育战线20年,自然有很多话题可以聊。聊天没有套路,最后不知不觉转移到花骚上。村里人说,花嫂还是当年的样子,二十年如一日,只是有点憔悴。突然,20年前的那些想法和念头,唤醒了我的良知。二十年的坚持,不容易。该写中国小姨子了。
9、 原创 散文:四叔Text/聂宇民的四叔是个单身汉,住在钱洁街洞头路南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庭院南北狭长。一个房间连着两个低矮的厅堂,用破旧的老青砖白灰砌成,墙上堆着土。院内靠近东墙处搭了一个草棚,土灶铁锅可以烧柴做饭。土墙被雨水冲刷,被当做仓库,放一些食物和杂物。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墙上堆着零散的农具,树叶经常散落一地,破旧而寂寞。四叔又矮又胖,圆脸,白脸,黑头发黑胡子,浓眉大眼,脖子短,声音大,走路步伐快,爱说爱笑,粗略算算,那么四叔应该三十五六岁。
春种秋收的忙季,四叔开着车拉犁耙地,收麦子收地。中午时分,骡马在乡间的土路上飞驰,身后尘土飞扬,离他很远,就能听到马蹄声,丁当的铃声,嘎吱嘎吱的鞭子声,还有四叔喊骡马的口令声。口令是“哇(右转)、哇(左转)、开(走快)、慢(走慢)、得(往前走)、少(倒车)、停”,骡马被勒令停步,却是整齐划一,引得邻居们又笑又骂。四叔更生气了,声音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