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西湖边上为什么名人墓多,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名人太多了,只不过杭州西湖比较知名而已,不仅仅现在有名,过去也非常有名,那时候能葬在西湖边上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在杭州寻找名人古墓的最佳路线就是沿着西湖,大部分墓都是环绕着西湖修的,杭州杭州的名人古墓资源特别特别丰富,甚至不逊于南京。
1、杭州西湖武松墓,是水浒英雄武松的墓地吗?
很多答主说这个武松是什么宋义士武松,这完全是百度学史。这个武松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没任何问题,包括你看图片里的介绍也是这样,有人要说了,武松真的存在吗,怎么有墓呢?武松确实很可能不存在,这个墓应该也是假墓。因为这个墓是民国时期才修建的,原因是清代一部笔记说这里在清初发现一具缺少左臂的骷髅,这个说法明显不靠谱,真的发现疑似武松的墓,为什么只有笔记记载没有正史记录?武松如果真实存在,断臂的说法也是《水浒传》吧!而且按照小说,武松出家不应该火花吗?总之,武松这个人存在是个谜,而这个墓肯定是个假墓没问题。
然后再说那个什么《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记载的杭州提辖武松,首先回答这个人答主有没有看过这些书?这些书怎么写的?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书都是清代以后的地方志,可靠性有没有想过?很可能只是根据《水浒传》的编造而已,就算这个什么宋义士武松真的存在,这个墓修建也是纪念《水浒传》武松的,前面已经说了来龙去脉。
2、“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
于谦平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但是最近新闻上面没有听说于谦“仙逝”啊,怎么搞的人还在,坟就已经修好了?慢着,等一下,肯定有一点问题。然后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一个于谦,可不是讲相声的于谦,正如之前的文章当中,不是也有一个周立波,死后把遗产全部捐掉嘛。于谦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24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可谓是顺风顺水,
当然古代更讲究裙带关系,于谦的前半生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主要还是有人赏识他。当时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于谦担任御史,后来朱高煦投降,于谦当着众人的面把他骂得抬不起头,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说罪该万死。明宣宗甚是欣慰,给他提了官,在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于谦出任晋豫巡抚。结束任期准备走的时候,几千人请求留下,
在他治理的时间内,晋豫百姓安康,土匪连山都不敢下。可惜于谦回到朝中后,开始出现转变,明英宗初年的时候,朝廷当中还有三杨三人为官清廉,处处为百姓着想。再加上于谦也是如此,所以说但凡于谦提出来的建议,基本上可以立刻得到实施,但是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主事。一时间大量的人前来巴结,唯独于谦每次上奏的时候,都不给他送任何礼物,
结果被他记恨在心,挑唆别人弹劾于谦,结果于谦被打入大牢。还是几千名百姓上书,才把于谦给放了出来,在正统十四年的时候,瓦剌军大举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中了敌人的陷阱,明英宗在土木堡地区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之后,一时间朝堂大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此事。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星象有变,应该南迁到南京,
结果此人被于谦大骂一顿,拿南宋的事情来举例子,认为迁都会动人心,力主留下来抗敌。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此时摄政王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谦,把他提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同时为了惩治王振,很多人提出来应该把他诛杀,但是由于王振在朝廷党羽众多,虽然建议提了出来,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
明代宗准备择日再议,但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手,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党羽马顺,因为在所有的反对声中,他的话语最响。当时明代宗(此时还不是),吓得立刻要退走,还是于谦使劲架着他,才让他看着马顺被打死都没走成,如果当时所有的人都软弱,也就没有明朝后来200年的基业了,考虑到太子还小,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希望能够把郕王立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