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彼时正在使用的都城南京,南京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出现南京这个地名肯定是有问题的,所谓《南京条约》是彼时列强对“TreatyofPerpetualPeaceandFriendshipbetweenChinaandGreatBritain”的简称,简称作“TreatyofNa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南京条约》,后来的历史学者便沿用了《南京条约》这个名称。
1、清朝有四亿人口,坐拥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1万多的英军?
清军之所以打不过英军,在我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腐败成性,大清帝国此时官员贪腐己不可救药,尤其是军队,为了升官发财,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滥杀无辜百姓冒领战功,吃空晌己司空见惯,根本不把精力放在军队的训练,军备的维修保养更新上。有钱都往自己口袋里捞,二体制落后,思想保守陈旧,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不发展新的武器装备,还是停留在冷兵器的战略思维。
三、国库空虚,清朝从乾隆后期国库就己被乾隆挥霍贻尽,到嘉庆时早已方空,再加上镇压白莲教等战争,早已拿不出什么钱改进武器装备了,所以与英军作战时基本上是冷兵器对火器,岂有不败之理。,四、军队战斗力低下,此时的八旗兵早己与打江山八旗子弟同日而语,坐在祖上的福荫下不学无术,整日吃喝嫖赌,斗鸡溜狗,骄燥自满,作战时,对付武器落后的起义军还好说,对付英军的大炮,滑膛枪。
2、《康熙王朝》里的“南京”的叫法是不是错的?
电视剧《康熙王朝》虽然众星云集、演员的演技无可挑剔,但剧本本身还是存在很多BUG的,比如剧中的“我孝庄”“打今儿起你就是我大清国的孝康皇后了”把谥号安在活人头上的BUG随处可见!请记住,无论是孝庄还是孝康,都是死后才上的谥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活着时叫昭圣皇太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活着时叫慈和皇太后。
再如康熙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活着时叫仁宪皇太后,活着上徽号、死了才上谥号,自古皆然。像晚清的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慈安、慈禧、隆裕也都是活着时所上的徽号,她们死后的谥号是孝贞、孝钦、孝定,系帝谥之后就是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孝定景皇后,换言之,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根本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又何来“我孝庄”之说?话又说回来,即便真的可以未卜先知、提前知道了自己死后的谥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恐怕也不可能这么说,难道咒自己死不成?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剧中多次提到的南京这个地名亦然,也同样是个的BUG!南京这个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名字很多,什么秣陵、建康、建业、集庆在中国古代都是指南京这个地方。
但南京这个地名,在民国之前只有明王朝才指南京这个地方,其他王朝都没有这样的叫法,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在为定都何处纠结着。他考虑过开封、西安甚至自己的老家凤阳,而且还一度将开封定位了明王朝的“北京”,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彼时正在使用的都城南京,南京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后来,开封被取消了“北京”的地位,
再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北平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而原来的都城南京仍然保留了一整套行政架构,成为了类似于留都、陪都一般的存在,直到清王朝占领南京之前,南京这个地方一直都叫南京、包括南明时期。清王朝占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之后,正式改明王朝的南直隶地区为江南省、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自此,南京、应天府和南直隶这三个地名成为了禁忌,谁敢再公开称呼江南省为南直隶、称呼江宁府为南京或应天府,那就是“反清”、等同于谋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直到清王朝灭亡,南京这个地名在官方层面都是不存在的,只有部分老百姓私下里会这么叫,也仅仅只能是是私下里叫。
当然,清王朝管得了彼时的国人却管不了列强,比如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方面一般称其为《万年和约》或《江宁条约》,从来也没有讲其称作为《南京条约》。所谓《南京条约》是彼时列强对“TreatyofPerpetualPeaceandFriendshipbetweenChinaandGreatBritain”的简称,简称作“TreatyofNa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南京条约》,后来的历史学者便沿用了《南京条约》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