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西青区 >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病床,大家觉得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怎么样啊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病床,大家觉得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怎么样啊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16 07:18:22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大家觉得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怎么样啊

应该还不错,一所以器官移植、急救医学为特色,融医疗、教学、 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大家觉得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怎么样啊

2,天津哪家医院比较好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始建于1949年,原名为中纺医院,后与邮电、天和、恩光等医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院分为本部、东院、滨海医院三部分,医院总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医院本部主楼23层,呈“Y”字型结构。  该院是一所以器官移植、急救医学、耳鼻喉科学为特色,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天津市三大医学中心之一。医院现有1100张病床,35个临床专业科室,6个硕士研究生授权点,6个研究所,即: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所、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耳鼻喉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血栓与止血研究所、天津市医院系统工程研究所,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即: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正式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天津市医学影像、护理、病案三个质量控制中心也设在该院。

天津哪家医院比较好

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特色科室

心脏科是一中心医院的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卢成志是从国外学成归来、享有较高声誉的心脏病专家,现有医护人员 62 人,其中主任医师 3 人,副主任医师 6 人,主治医师 7 人,博士 5 人,硕士 7 人。 病床 48 张,重症监护病床( CCU ) 12 张。心脏中心已成为融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心脏病诊疗基地,担负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承担市卫生局、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多项,每年有 1-2 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技术空白,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20 篇以上。在卢成志主任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心脏介入和心脏外科队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已达到市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心脏中心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及欧美发达国家学术交流频繁,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心脏病专家担任心脏中心顾问。以冠脉介入为龙头,带动系列介入诊疗技术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每年完成各类介入手术达 600 余例,其中急诊 PTCA+ 支架置入术达 100 余例。心脏科拥有国内一流的检查、治疗及监护设备,如美国GE 的 X 线心搏仪、美国 Pruka 多导生理仪、美国 HP 和 Maquette 心电监护系统、美国 HP 和 G 血管造影系统、美国 CVIS 血管内超声仪、美国 Datascope98 型主动脉内球囊反 E 超声心动仪、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运动平板心电监测仪、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丹麦体外循环机等,病房各项设施均达到现代化水平。心脏科具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所有的心脏病,不管是内科病、外科病,还是疑难病都可在心脏中心得到最合理、最完美的治疗。在心脏中心 , 同一病人由内、外科共同管理,互相监督借鉴,取长补短,会使病人的治疗更为及时合理,服务更加周到。心脏中心有自己独立的门诊和急诊体系,真正实现了门诊、急诊和病房的绿色通道,病人来到医院后可免去不必要的等候与转送,得到最及时、最直接的专科治疗。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皮肤科在全国科研著名进行专家专业纪黎明主任抢救带领下,有一支强有力专家坚持队伍,还有荷兰格罗宁根同时大学现为教授,欧洲硕导著名皮肤病等奖专家、国际众多级沈阳教授Pieter Jan——我们医院的客座教授杂志,作为我们坚实的后盾;随着医院的发展,又有一批年轻的阶梯队伍随之成长起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皮肤科技术实力雄厚,现有完成天津医科现为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此外教授及知名硕士生导师国际1人,建立主任社会医4人,副主任抗体大学医1人,四川主治医师2人,住院中青自然医2人,硕士研究生4人。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特色科室

4,天津哪个医院耳鼻喉科比较好是耳鼻喉科的权威

天津较好的耳鼻喉医院有: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是一所以器官移植、急救医学、耳鼻喉专业学科为特色,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天津市医学中心之一。医院始建于1942年,原名天和医院,后与中纺医院、邮电医院、恩光医院合并,于1956年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医院拥有1500张病床,44个临床专业科室,其中5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项目单位(重症医学科、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科、器官移植中心、检验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器官移植中心、重症医学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6个市级研究所(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所、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耳鼻喉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血栓与止血研究所、天津市医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拥有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 医院年门诊病人200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5万余人次。医院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83人,博硕士624人,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1人。   医院承担着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工作,承担天津市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以及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的教学任务。近年,医院取得科研成果1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奖3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1项,中西医结合学会奖2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三等奖1项,第十一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 杨森药学研究奖”,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医学、药学奖等。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PET-CT、3。0T磁共振、双源CT、DSA、DR、OCT、ECT、乳腺机钼靶定位、实时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基因分析仪、钬激光、血管内超声、内窥镜超声系统等与世界同步领先的大型设备。 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医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器官移植、急救医学、耳鼻喉等学科的临床诊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器官移植中心于1998年由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专家沈中阳教授创建, 2002年建立了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所。 该中心包括移植外科、移植内科、移植ICU、移植随访、麻醉、影像、病理、超声、移植实验室等科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移植团队,是国内可以同时开展肝脏移植、肾脏移植、胰腺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的医疗机构,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该中心创造了肝移植患者术后存活时间最长、手术成功率最高、累计手术总例数最多、生存患者总数最多、术中不输血等多项全国纪录,肝移植手术例数连续十几年全国第一。 该中心成功地开展了多器官联合移植、多米诺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活体肝肾移植等十余项新技术、新术式,先后规范、完善了经典转流、经典非转流、背驮式、改良背驮、减体积肝移植术式。该中心率先在国内采用“拉米夫丁+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用药方案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被国内多家移植中心采用。 该中心主任沈中阳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该中心曾指导全国50余家医院成功地开展了首例肝移植,为推动我国肝脏移植技术在临床常规开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重症医学科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危重病急救创始人王今达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创建,是我国最早的专业重症急救医学科室,1983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研究机构“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1994年被国家中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诊疗中心,1997年建立了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 急救医学研究所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脓毒症,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救治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出对感染性多脏衰“菌毒并治”新理论及脓毒症MODS中西医结合“四证四法”治疗原则至今在全国仍具有指导意义,制定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诊断标准至今仍为全国同行广泛采用。 耳鼻喉头颈外科是国内著名耳鼻喉专家林必锦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创建,1989年建立了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临床和学术地位处于天津市的龙头地位,在国内也达到领先水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和下咽癌手术、喉部分或全切除术等。 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消化科、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等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脏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心脏介入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全膀胱切除再造等方面技术处于天津市领先水平。 医院为天津市国际诊疗中心,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承担着在津外宾、离休干部和高知人群的医疗保障任务。2008年被国家指定为“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天津赛区唯一的定点医院。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第四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天津市卫生行业人民满意的好医院”等多项荣誉称号。

5,急求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比较全面的BBs论坛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比较全面的BBs论坛百度网盘资源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VSXc7DJ2Uvn6GOj6tzZ_Q天津中医药大学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mxve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mxve 1958年正式成立的。 1992年8月,经国家教委教计[1992]167号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学院现有2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学院总占地面积670.7亩,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一、办学规模现有本科以上在校生8000余人,其中留学生1000余人。二、学院建制有6院(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部(文理部、研究生部、实验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体育部、社会科学教学部),3系(医疗系、针灸系、护理系),三所附属医院以及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天津市中医研究所,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天津中医工程研究所。另有石天药业集团,中一制药等企业。三、学科与专业设置现有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1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中医药学为主体、中医药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具备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继续教育等完整的办学层次。四、学位点现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内含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授权单位。中药学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博士授予权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评审。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五、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另有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4个。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剂学实验室、1个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优秀教学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56万元,生均值8759.8元。六、师资队伍全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07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15%);专任教师516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2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97人,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7.6%师资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专家17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7人,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者5人等一批优秀人才。有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286名。鉴于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总体水平较高,教育部已经批准学院具有中医学学科正教授审批权。七、图书馆、网络与学术刊物图书馆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藏书62万余册,生均84.4册。字化图书馆已经通过市教委验收,目前有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另有中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其它电子资源18种。校园网为千兆主干网,网络信息点总数2000余个。学术刊物有《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学院学报》。《天津中医药》为教育部和天津市优秀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际6大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期刊》(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刊源。八、实践教学基地现有附属医院3所(含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院等13所教学医院,病床总数8545张。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拥有1800张病床,分29个病区及ICU、CCU病房,病房使用率连续三年超过100%;日均门诊量4000余人次,连续15年每年超过百万人次。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以中医妇科、脑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是科技部重点建设的临床药理(GCP)基地。建有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是世界中医联合会妇科学会挂靠单位。现有床位数504张,专科、专病门诊60余个,病房使用率超过90% ,日门诊量1500余人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现为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全国最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病床总数464张。非医护专业现有中药学教学实践基地15个,另有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等专业以及法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11个。我院从1958年建院以来,经过全院教职工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我院针灸推拿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石学敏院士带领下,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被国内外公认是学院的特色与优势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以分子生物学、医用化学传感器和针灸学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平台,以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600张针灸病床为临床研究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七五”、“八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9项,获得了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有效降低了中风病后遗症的致残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10余项奖励,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目前该成果已经在北京、辽宁、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29个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推广应用,同时还推广到了海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学科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完成了“中风病单元疗法”的研究,该成果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先后举办了13期学习班,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我院拥有全国惟一一所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是教育部国家公派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教育部教育援助非洲项目学校。从开展对外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以来,先后举办了17期高级针灸进修班,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人来院学习,与国外4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学院对外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目前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526人,其中留学生430人,港、澳、台学生96人,短期进修学习者年均500余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继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之后,列第三位。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瑞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医院、科研院所建立教学、科研和医疗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丰收的成我院科研工作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九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春教授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张伯礼教授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血沉动态曲线检测方法及仪器研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近5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1项。“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分别于2002年、2004年和200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其中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作为第一作者单位主持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教育部科研项目9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973、863、“十五”攻关等项目5项。近5年总计科研经费11727.9万元,年均科研经费2345.58万元。学院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产、学、研结合,通过成果转让、科研合作等形式为生产企业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院始终坚持“规模适度、质量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学院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奖励,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1989年,“实验针灸学新学科建设”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沟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本科招生范围覆盖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绝大多数地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左右。学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综合素质较高、科研及临床能力较强。《中药神经保护作用的离体实验研究—“中药脑脊液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提出》和《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2年、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学院建院以来共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多数成为所在地区和单位的业务骨干,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邮编:300193
文章TAG: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病床天津天津市第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