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西青区 > 天津市书法家刘炳森书法培训,刘炳森简介

天津市书法家刘炳森书法培训,刘炳森简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8 17:17:44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刘炳森简介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一九六二年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刘炳森简介

2,大家如何来评价刘炳森的书法艺术成就

刘炳森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首先,在用笔上,刘先生讲究匀净。刘炳森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骨子里的偏好。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刘先生也处理得非常“公平”:横画一律较粗,竖画一律较细,这种笔法虽然看上去非常卖力,却并未显现出应有的力度。刘先生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横粗竖细,加剧了字形的扁平感,极大减弱了书作的体积感和感染力。在结字上,刘炳森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刘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作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小齐平,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给人的感觉便是“状如算子”,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缺乏生动活泼的气象。章法上,刘炳森隶书更是突出了这个“满”字。像刘炳森先生这样毫无浮躁之气,深入继承传统的精神,几乎需要所有书家认真学习。但对刘先生本人来说,却缺乏了一种求变的精神。

大家如何来评价刘炳森的书法艺术成就

3,刘炳森隶书字汇有多少字

《刘炳森隶书字汇》 共有39525页,每页20字,合计有158100字。图书信息如下图所示。《刘炳森隶书字汇》是2008年1月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炳森。本书旨在以刘炳森的隶书书写字体为范例,给广大人民一个书写范本。扩展资料:刘炳森先生的一生与当代书法事业相伴。他四岁丧父,不久回到天津武清农村,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少年时代就酷爱书法艺术,在老师的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一岁扬名乡里,十九岁时因其书法、文采超众,被当时北京的书法权威机构——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该社最年轻的社员。一九七八年,他在北京发起成立文革后第一个书法团体——“北京书学会”,被推选为会长,并成功举办北京文革后第一个展览会“天安门诗抄书法展”,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影响巨大。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写散文,搞摄影,均有成就,但都被书名所掩,而他从不宣传自己。他刻苦好学,一生勤奋,病逝前不顾家人劝告,忍着剧痛,创作诗词和修改诗稿。他是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四届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书协重要的领导职务,数十年来,下基层,走农村,访部队,到学校,讲课辅导,为中国书协的成立、发展与壮大,为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倾尽心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刘炳森隶书字汇

刘炳森隶书字汇有多少字

4,著名书画家刘炳森简介

刘炳森(1937.8-2005.2.15),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刘炳森自小严格临帖学书,1949年11岁时便名扬乡里。青年时代就已蜚声日本。1957年19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1981年5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常务理事。199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8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 传统功力深厚,书道艺术造诣为世界各国书法界人士所熟悉和称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20世纪70年代所书隶书字样6700余字输入电脑,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山水画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画风朴茂淳厚;然而多年来,其画名却为书名所掩。

5,刘炳森隶书的特点有哪些是否可作为学习的方向

  可以学但不可死学。最好还是尊法汉隶  刘炳森,天津武清人,中国著名书法家。1937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1962年后任故宫博物院助理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担任全国青联常委,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七届委员、第八、九、十届常务委员。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隶书特色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  刘炳森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从隶书的发展来看,这种书体确实与“俗”更为贴近一些。首先,最初的隶书使用于下级官吏———或可直接呼之为“俗吏”中间;其次,隶书的点画在五大书体中是最简单的,书体本身便有“俗”的特征;第三,成熟的隶书具有工巧、秀丽等世俗的审美特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隶书作为一种书体,它本身便具有“俗”的意味,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俗书。  隶书以汉代隶书为其极致,而汉隶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西汉隶书风格拙朴,风神接近篆籀,相对高古一些,“雅”一些;东汉隶书则趋于工整秀丽,相对“俗”一些。刘炳森隶书,主要取法《华山庙碑》、《乙瑛碑》,面目与二碑极为相似。对《华山庙碑》,前人评说竟不能一致。清朱彝尊于《西岳华山庙碑跋》中云:“汉碑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唯延熹《华岳碑》变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而刘熙载于《艺概》中则称“若《华山庙碑》,旁薄郁积,浏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康有为云:“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庙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广艺舟双楫》郭宗昌则跋曰:“割篆未会,时或肉胜,一古一今,遂为隋唐作俑。”显然,同样一块汉碑,个人的看法竟然相左如此。撇开个人偏好,我们看到的《华山庙碑》点画宽扁,波画明晰,结构紧凑,字字匀称,章法布白(其实是布黑)也极为停匀,无疑是彻底摆脱篆书的标准隶书。朱彝尊所谓“方整”、“流丽”颇能中的,而“奇古”则纯属子虚乌有。康南海的“淳古之气已灭”倒是颇为中肯。所以,《华山庙碑》纯属清秀华丽一路汉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风格近乎甜俗。刘先生钟爱的另一个汉碑《乙瑛碑》与《华山庙碑》情趣相近,是他风格的补充。虽然刘炳森也学过《张迁碑》、《石门颂》等其他风格的汉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谨慎的,他学习《张迁碑》只是为了克服《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对《石门颂》的学习,则又是为了克服《张迁碑》的拘谨。刘炳森隶书的面目,始终离《华山庙碑》不远。  首先,在用笔上,刘先生讲究匀净。刘炳森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骨子里的偏好(这很能让人联想起“馆阁体”来)。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刘先生也处理得非常“公平”:横画一律较粗,竖画一律较细,这种笔法虽然看上去非常卖力,却并未显现出应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笔上铺毫与聚毫运用不当所致。铺毫使线条呈扁平状,这种线条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宽度,但却丧失了应有的厚度,缺乏立体感,给人以单薄的丝绸或布条等扁平物体的感觉,而且又给人以笔始终浮在纸面上,不能入纸的感觉,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写出的线条则相反,它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给人以破空杀纸、力透纸背的审美效果。古钱币文字就有这种审美感染力。按说,两种笔法并无优劣之别,关键是如何使用。刘先生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横粗竖细,加剧了字形的扁平感,极大减弱了书作的体积感和感染力。  在结字上,刘炳森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刘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作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小齐平,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给人的感觉便是“状如算子”,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缺乏生动活泼的气象。  章法上,刘炳森隶书更是突出了这个“满”字。他的书作,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刘先生几乎对古人“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的审美观充耳不闻,采取排斥的态度。  当代书坛,大概没有第二位书家能像刘先生这样将隶书写得如此标准、如此到位、如此严谨。像刘炳森先生这样毫无浮躁之气,深入继承传统的精神,几乎需要所有书家认真学习。但对刘先生本人来说,却缺乏了一种求变的精神。孙过庭有“平正”、“险绝”、“平正”的三阶段说,刘炳森虽然已经将隶书“写好”了,但这种“好”仍属于第一个“平正”阶段。也许是他的隶书得到了更多认可的缘故,他至今仍然陶醉在“写好”的境界之中。隶书虽然近“俗”,但将隶书写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我们必须说明,刘炳森隶书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会的认可,或者说只是完美地完成了书写(或称为写字)任务,他的隶书,很难说已经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这就难怪有人要说刘先生的隶书是“隶体美术字”了。
文章TAG:天津市书法家刘炳森书法培训天津天津市书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