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就是如何将这些高校进行排序填志愿,当时我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理科分数线排名为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17文科平均分数线排名排名顺序为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这与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关。
1、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在填志愿时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都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原來以文理擅长的大学,在大学合并浪潮下,现在多以文、理、工、医齐全的综合性面貌出现。地区不同,各校知名度不同,整体來说,中山大学在南方知名度更高些,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知名度更高些,南开大学在华北知名度更高些,厦门大学在福建知名度更高些,因此在这些地区多有各自更高一些的分数线,在各省录取的分数线,并没有相同由高到低的统一排序。
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还是有倾向性的,这与学科評估基本一致,学科评估的顺序是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很多对大学的排名顺序也是这样。2017文科平均分数线排名排名顺序为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这与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关,2017理科平均分数线排名:理科分数线排名为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
2、北京孩子,在中央财经大学和武汉大学之间应该怎么选?
正确的选择肯定武汉大学,第一学历很重要,应当要保证985。将来工作肯定要回北京,研究生考回北京,这样即保证了第一学历优势,也保证了将来就业优势,对所谓的宁读本地二类,不读外地一类的想法,纯粹目光短浅。没必要有什么地域的自我优越感,就业时没用人单位会在乎这些,学校的地位就是硬实力,我家孩子能读外地985,绝不让他读北京211。
3、现在离高考成绩出来还有一段时间,学生们怎么填好志愿?
感谢邀请!关于如何进行志愿填报,我们请到了两位中山大学在读师兄来谈谈他们的看法~中大在读Z师兄:在高考志愿选择具体学校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优选矩阵”法,拿学校进行举例,在确定目标专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横行列出评价一个学校的各个指标,比如“综合排名”、“地理位置”、“学科水平”(可以通过QS排名、国家学科评级等查询)、“低调剂风险”等。
然后根据个人喜好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再对各个学校的各个指标逐个打分,加权计算总分,得出学校选择结果,“优选矩阵”法示例以上是“优选矩阵”法最简单的示范,当然大家也可以简单粗暴列出自己的偏好,逐个排除得出最优解。比如字节跳动(抖音母公司)CEO张一鸣在谈及选择南开大学的原因时曾说:“高三报志愿,给自己定了4个标准:必须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不要像中科大那样,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供求关系不平衡,找女朋友难度太大;必须要靠海,是因为我喜欢吃海鲜不能离家近,免得父母总找到宿舍楼下来;冬天要会下雪,我是福建人,确实没见过雪,真的很想玩,
几个维度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冬天会下雪的,有很多漂亮女生的,滨海大都市筛选下来发现,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没有其他学校,只有一所——南开大学。”中大在读C师兄:谈起高考前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心路历程,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吧,是高考结束到成绩公布,这段时间我估完分之后就立刻开始了解学校,对照以往的分数线,大致框定了可以考上的学校,但因为当时估分比较保守,所以最后框定的学校大多都只是211高校;是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对照一分一段表,确定了自己的省排名,这个时候再找到以往各高校分数线对应的最低排位,我确定了几个和我名次最接近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就是如何将这些高校进行排序填志愿,当时我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城市位置,因为我始终认为大学去到一个大城市,开开眼界,认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是好的,而武汉因为处于内陆,并且就在我的家门口,相对很熟悉,所以我当时将武大排在了人大、南大、中大之后综合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这是听取了我的老师的意见,本科阶段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这样对自己的通识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我将上财和央财排在了靠后的位置我自己一直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但当时我的分数其实还差一点,所以我还是将人大填在了第一志愿作为冲一冲的选择南大和中大的选择上,我就完全是看了排名、学科实力,所以将南大填在了中大前,但那年比较可惜的是离南大分数线差了一分,所以我现在来到了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