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项羽的暂居地而已,换成现在就是户口属于江苏宿迁,但是工作居住在浙江。小便把话说反了,没有浙江的贡献,就没今天上海与江苏的繁荣,(当时山东江苏交界的微山湖、江苏浙江交界的太湖也进行过调整,统一归一省管辖),浙江和江苏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浙江人善于经商是出了名的,据统计每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6个浙江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浙商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人团体之一,它们把生意做到了国内外,因此在江苏来自浙江的投资商应该不少,不过却很少听说江苏投资商。
1、江苏有多少温州投资商,浙江有多少江苏投资商?
这应该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也没谁会花时间去统计这样的数据吧。浙江和江苏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但浙江人善于经商是出了名的,据统计每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6个浙江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浙商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人团体之一,它们把生意做到了国内外,因此在江苏来自浙江的投资商应该不少,不过却很少听说江苏投资商,
温州在浙江乃至全国的知名度都很高,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的“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并立,享誉一时,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温州人做生意也是杠杠的,炒房团是出了名的,而且温州人爱闯荡,有报告显示,每10个温州人里就有3个在外地发展。省外的温州人主要发布在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北京等经济发达省市,其中温州人外出打拼最多的地方就是江苏,2018年的数据显示是15.9万,至于有多少是投资商就不得而知了,
2、刘邦江苏沛县,项羽浙江绍兴县,都沿海,应该越国、齐国人,怎么都成了楚人?
如果以祖籍来说刘邦应该是魏国人,但是从籍贯来说,则是楚国人。《史记》和《汉书》都记载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在天下最初划分为九州的时候,沛县属于徐州。到了周朝,沛县随徐州一起被并入了青州,春秋时期,沛县属宋国管辖。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家灭宋,沛县就归属了齐国,但是到了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楚、魏两国就趁机瓜分了齐国占领的宋地。
这时候的沛县刚好处在两国的交界处,因此在今后的时间内经常异主,在战国中后期基本上都在魏国的控制中。因此《史记·高帝本纪》中有: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但是到了战国末期,随着魏国被秦国打击衰弱,沛县便被楚国夺得,不过由于地处魏楚边界,又被魏国长期占据,所以沛县中魏国人的数量并不比楚国人少。
这也是为什么壅齿守丰邑时,会被周市说服,并轻易得举城降魏,而刘邦的曾祖父刘清虽然说是魏国大夫,但后来刘邦的祖父刘荣被任命为丰县县令,刘氏从此开始迁居丰邑。刘荣历史上被称为“丰公”,“公”又是楚制中特有对于县宰的称呼,可见刘荣应该是楚国的官员,所以虽然从祖籍上来说,刘邦是魏国人,可因为生于丰,长于丰,其他人以及刘邦自身更认可自己是楚人。
刘邦在起义后被称为“沛公”,也可以表明他得到了当地楚国人的支持,再说到项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在现在江苏省宿迁市的西南郊,《索隐》注:县名,属临淮。案: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秦代开始设县,但土地原属于楚国,另外《史记·项羽本纪》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项羽自称楚人都没有问题,至于浙江绍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只是项羽的暂居地而已,换成现在就是户口属于江苏宿迁,但是工作居住在浙江,所以说刘邦和项羽都自称楚人,和齐国、越国,都没有关系。另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战国时期楚国是最具有资格和秦国争霸的国家,再者刘邦、项羽所在地故楚势力最大,所以只要有联系,都会称自己为楚人,
3、有人觉得江苏和浙江发展全靠上海,你怎么看?
小便把话说反了,没有浙江的贡献,就没今天上海与江苏的繁荣!上海只是从明代才从浙江嘉兴划出去的,近代又把嘉善的枫泾,海盐的金山又划给了上海,嘉兴成了长三角最小的地级市。明代二次科举中榜的全是浙江学子,朱元璋为了政治平衡,制约浙江,对南京,淮河,苏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扶贫把苏州,无锡,常州,上海从浙江划出的,搞了个江南省(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