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静海区 > 天津市静海区姓蔺的领导,蔺姓起源及简介 姓蔺的名人有哪些

天津市静海区姓蔺的领导,蔺姓起源及简介 姓蔺的名人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27 19:28:40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蔺姓起源及简介 姓蔺的名人有哪些

导读: 蔺氏是一个典型的单源汉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百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左右。那么,蔺姓的起源是什么?蔺姓氏怎么来的?历史上姓蔺的名人有哪些呢?姓蔺的男明星和女明星又有哪些呢?快点随我了解下蔺姓起源及简介吧。 蔺姓起源及简介 汉族蔺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穆公之少子成师,封邑于韩。战国时,裔孙韩厥之玄孙韩康,仕赵,食采于蔺,也称蔺阳邑,故城在今山西离石西,以邑为氏。姬姓蔺氏的历史大约有24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我国的蔺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历史上外族改姓蔺在汉朝已经开始。四川涪陵蔺氏,出身賨族,后来全部同化为汉族。从此之后,几乎没有再发生过外族或外姓融入蔺姓的事件。当今在土家族、满族、蒙古族、彝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钟均发现有蔺姓。 历史上蔺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蔺姓人口稀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等地。 明朝时期,蔺姓大约有1万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川。山东是蔺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蔺姓人口的一半。 当代蔺姓的分布 蔺姓的分布图 当代蔺姓的人口大约有16万,为第二百九十二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蔺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河南、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四川等地,重庆居住了蔺姓总人口的15%,为蔺姓第一大市。 蔺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92)表明:在渝川陕甘大部、宁夏、青海东部、新疆。云南西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广东中部、山西西部、河北中西部、北京南部、黑吉东部,蔺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3%,居住了大约49%的蔺姓人群。 历史上姓蔺的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蔺姓历代名人8名,占总名人数的0.018%,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百零九位;蔺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2%,排在并列第三百溺粪溢;藉涟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05%,排在并列第四百七十四位。 蔺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时赵国大臣蔺相如;隋朝勇将蔺亮;南宋绍兴进士、朝奉郎蔺敏修;明朝应天府尹蔺以权,工部右侍郎蔺芳,翰林院学士蔺从善,崇祯进士、山西副使蔺刚中;清朝顺治进士、吏部左给事中蔺挺达。 姓蔺的男明星 蔺达诺等。 姓蔺的女明星 蔺娜等。

蔺姓起源及简介 姓蔺的名人有哪些

2,蔺这个姓氏的由来及族谱

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晋献公的少子成师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他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得到蔺(今山西柳林县北,一说在陕西渭南县西北)作为封邑,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姓。 另解:与门姓关联中国人的姓氏有变异的传统,有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有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还有的则是为了逃避灾难而改变的,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门”姓的由来也属于此类。 在陕西省西安市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正东偏北两公里处,有一条小河名叫戏河。此河平时水很少,身体一般的人稍一用力就可以垮过去,即使是在雨季涨水时人也可以涉水过河。戏河长期冲刷形成的一条沟叫戏河沟,有二、三十米深,四、五百米宽。这样的河、这样的沟从表面上看起来,在中国的北方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比比皆是,实在是太普通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同样的道理,这条不起眼的河和沟却因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两起历史事件而变得不同寻常。 第一起是“戏河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有一年,陈胜、吴广麾下的大将周文率领一支部队突破函谷关,进军秦王朝的心脏地区——关中。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被其它起义军牵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来不及回防,因此秦廷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派出正在修建秦始皇陵的七十万刑徒中一部分,大概有几十万人,稍加训练就由大将章邯统率到前线。当这支由刑徒组成的军队匆匆开到戏河西岸时,周文的大军正好也到达了戏河的对岸,于是两支军队就隔河对峙起来。那时因为植被比现在好,河水也比今天大得多,因而才可能成为两支互相敌对军队的分界线。对峙没几天,秦军就渡河打败了周文的军队,并乘胜把其驱逐出了关中。之后时间不长,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就失败了。史马迁写的《史记》,就记载了这场发生在戏河之滨的战役。 第二起是蔺相如被葬在戏河之滨。如果你沿着临潼——马额镇的公路向东行,当接近戏河桥时,向左下方看,就会看到一个大坟墓,那就是战国时代名相——蔺相如的墓。了解中国历史的人知道,蔺相如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宰相,而赵国的都城是邯郸(与今天的河北邯郸市位置差不多),那为什么蔺相如死后要葬在千里之遥的敌国——秦国呢?这也正是“门”姓来历奥妙之所在。史书记载,蔺相如是一位颇有胆识的人,由赵惠文王宠用的内侍的一个舍人,受命出使秦国,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任务,后又成功陪伴赵王出席渑池之会,两次挫败了秦国企图胁迫赵国侵战其利益的阴谋。赵惠文王对蔺相如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和有理有节的高超斗争艺术非常满意,回到赵国后对众大臣说:“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于是便拜相如为上相。也正是上述两起事,使秦国国王和众大臣领教了蔺相如的厉害,也狠透了蔺相如。几十年后,当赵国衰败,秦国要灭亡赵国时,秦王赢政亲自给统帅王剪下命令,要他在攻下邯郸后务必生擒蔺相如。秦军打下邯郸城后,也果然找到了身患重病已卧床多年的蔺相如。被押解到咸阳的蔺相如宁死不屈,被秦王割头剜心后,抛尸于城外荒野。 早在蔺相如被秦军抓获时,蔺家的子弟就感到凶多吉少,他们就尾随秦军来到了咸阳。这些人来到咸阳后,就到处打听蔺相如的消息,当听到其尸体被遗弃到荒郊野外的讯息后,就赶紧找到尸首,稍作装殓后就往回赶。当他们一行人风尘仆仆来到距咸阳百里之外的戏河沟时,一方面看到这里人烟稀少,山水秀丽、风景如画的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到国家已灭亡,回家的征途还十分遥远,尸体不好长期运输的客观实际,就决定就此埋葬亲人,并驻下来为其守陵。由于蔺相如是秦国当政者深恨的人,戏河流域又是秦国统治的中心地区,故这些蔺家人要想在此长期生存下去,就不敢使用真实姓名,怕引起杀身之祸,又考虑到要祖祖辈辈牢记蔺相如被割头剜心的血仇大恨,就决定由“蔺”姓更为“门”姓(“蔺”字去掉草字头,又去掉中心的部分,就变成了“门”字)。两千多年过去了,生活在戏河之滨的门姓人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期间有不少的门姓人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迁往异地他乡,即使如此,今天戏河之滨蔺相如墓西端的门家村,门姓人的人数也有千人之多。可以肯定的是,全国的门姓人早已超过了万人。应当说,无论这些门姓人不管生活在何处,戏河之滨是他们永远的根。

蔺这个姓氏的由来及族谱

3,静海县的名人有哪些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 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 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除霍大侠外还有:  印应雷 ,字德豫。原籍静海,迁居常熟。...宝祐二年(1254年)任和州守。赴任时,值蒙古兵入侵。应雷以沿江制置使邱岳之命,车兵突入和州,击退蒙古兵。后一度罢官归隐。咸淳时复起用,官至权理兵部侍郎、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封静海县开国伯。其墓在练塘乡建华村(俗名印家山)。  励杜讷:(公元1628~1703年),字近公,一字澹园;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初以杜姓为生员,后恢复励姓。  励杜讷学问渊博,精于书法,并以书法步入仕途。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为缮写《世祖实录》选拔善书之士,励杜讷参加选拔考试名列第一而被录取。完成《世祖实录》的缮写后,授职福建福宁州同知,留南书房行走,食六品俸。此后一直为官。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特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赞善侍讲、光禄少卿、通政司参议、太行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出入禁闼数十年,小心缜密,对朝政提出许多有益建议。  主管刑狱期间,不徇私情,朝野推为正人。  死后特旨给全葬,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大帝驻跸静海,御书“文恪”二字赐其家。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追赠礼部尚书,后入祀乡贤祠,加赠太子太傅。  著有《杜乔堂集》三卷。  励杜讷尤精楷法,以典重工致的馆阁体见长,并能作擘窠大字,其行书用笔圆浑,结体疏朗,气韵灵动,堪称大家。  励杜讷在朝廷选拔善书之士的考试中被录取后,正值宫殿更换匾额,众翰林奉敕书写匾文,皆不如皇上意,只有励杜讷所书被选中。他曾经剪方寸纸一百片,每片纸上写同一个字,再将一百片纸叠放在一起,字体大小、笔画粗细以至结构精确到分毫不差,其功力可见一斑。  励杜讷有子励廷仪、孙励宗万,皆为进士,在朝为官。  励廷仪:(生卒年待考),字会式,一字一园,号南湖,励杜讷之子;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励廷仪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曾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谥文恭。  他任刑部尚书多年,后来其属下满族官员侍郎海寿升任尚书,按规定应超居其上,但雍正皇帝为表示对汉人官员励廷仪的重视,命他行走在前。  励廷仪著有《双清阁诗稿》八卷。他的书法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基础,旁涉虞世南、褚遂良,点画遒美,笔势雄强,富于变化。  励宗万:(公元1705~1759年),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居士,励杜讷之孙;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励宗万为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进士,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两任刑部侍郎,光禄寺卿。  生平好诗词,尤工书法,善山水画。  他的书法直追晋人,兼融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各家之长,形成圆浑、峭拔的书风,与江南书法家张照齐名,时称“南张北励”。每将抄录的经书和自作诗册进奉皇上,即得皇上褒奖和赏赐。  励守谦:(生卒年待考),字自牧,号双清老人,励宗万之子;直隶静海人(今天津静海)。著名清朝书画家。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进士。擅画,工山水、花鸟。励守谦是著名历史巨著清朝《四库全书》的编修之一。  张德成:清末义和闭首领。直隶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沟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4月在静海(今属天津市)独流镇设拳坛,所部团民称“天下第一坛”。6月下旬串闭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天津沦陷后,回独流镇准备再起,不久在静海王家门被地主杀害。  小德张,原名张祥斋,字云亭,静海县陈官屯镇吕官屯村人。为太监后,宫名张兰德,号“小德张”,慈禧太后赐名“恒太”。  张出身贫寒,清光绪十四年(1~55),因被富人奚落,冒险净身。十七年入清宫“茶坊”拜太监“哈哈李”为师。张不堪忍受虐待,遂装疯卖傻。转年,被送至宫内南府戏班学戏。张五官端正,容貌俏丽。19岁时成为宫内闻名的武小生,多次和杨小楼、王瑶卿、杨小朵等京剧名家配戏,深得慈禧宠爱,遂青云直上,3年连升5级:太后宫小太监,敬事房打寝宫吏、回事,御前近侍,御前首领兼管南府戏班总提调。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多次躲过慈禧的盘查,为其调换可口菜肴,并为光绪和珍妃会面暗中作美。二十六年,随慈禧出逃西安,一路侍奉精心,被慈禧赐予“服侍勤谨”的赏谕。次年,升为御膳房掌案。为效忠太后,他亲自下厨,更得慈禧宠爱。张病时,慈禧亲视,成为宫中奇闻。  宣统元年(1909),隆裕太后遵慈禧遗嘱任其为太监大总管,并赐帑银10万两于北京安定门内建造总管府。为清除异已,张提出“清君侧”的主张,逐千余名太监出宫,均换上其心腹。同年,衣锦还乡,静海知县宋公迪亲为其背绳拉纤。张居大总管时,权倾一时,隆裕和宣统帝也惧他三分。重建光绪陵墓、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等宫中大事,隆裕均按张的意愿传旨。张素日广交私党,张勋、马福祥、冯国璋、端奇等均为他的换帖兄弟,载涛、袁世凯等和他交情甚深。  1913年(民国二年),离开紫禁城,移居天津。1957年病逝。

静海县的名人有哪些

4,河北省都有那些历史名人

【古今名人】 1、尧,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后人称其为唐尧。 2、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卢龙)人。 3、叔齐,伯夷之弟,与其兄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4、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 5、赵奢,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6、廉颇,战国四大名将,慷慨重义,以勇气闻于诸侯。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7、乐毅,赵国人,战国名将,领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 8、蔺相如,战国名相,河北曲阳县人,英勇大义,智慧宏达,千古佳谈。 9、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 10、李牧,赵国柏人(今河北隆尧)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功绩自不必说。 11、徐福,据传为日本天皇老祖,秦时齐人徐福(沧州战国时属齐,安阳内黄战国时属赵)率三千河北儿女东渡日本。 12、毛亨,西汉学者,河北河间人,“毛诗学”的开创者。 13、毛苌,西汉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河北邯郸人,《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14、韩婴,西汉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注:诗经传承有齐鲁燕赵四家,后惟赵毛苌一家流传至今)。 15、董仲舒,汉初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功罪千秋评说。 16、窦太后,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自她之后,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17、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正定人,一生经历七朝,享年84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 18、祖冲之,今河北涞水县, 是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 19、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20、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丘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 21、李春,河北邢台临城人,赵州桥的设计者,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学家。 22、张角,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汉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 23、刘备,河北涿州人,蜀汉皇帝。 24、赵云,河北正定人,三国名将。 25、张飞,河北涿州人,三国名将。 26、李渊,唐朝开国皇帝,甘肃成纪人,其祖乃赵郡隆庆(河北隆尧)人。 27、窦建德,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李家统一中国的最大挑战者,当时是鹿死谁手未可知。 28、刘黑闼,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 29、魏征,唐初名相,巨鹿人,中华铁胆直臣。 30、卢照邻,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31、高适,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 32、贾岛,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诗人。 33、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34、柴荣,河北邢台人,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 35、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于洛阳,常年居住在开封,死后葬于郑州巩义的宋陵。 3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栾城县,苏辙有《栾城集》,以念其祖。 37、卢俊义,河北大名县人。 38、燕青,河北大名县人。 39、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杀人逃入阳谷县。 40、郭守敬,邢台人,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41、关汉卿,河北保定安国人,元曲大家。 42、纪晓岚,河北沧州人,清名臣,《四库全书》主编。 43、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洋务运动重臣。 44、孙伏伽,隋河北清河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45、曹雪芹,祖籍河北,伟大的文学家。 46、霍元甲,河北东光县人,著名武术家,燕赵侠士,民族英雄。 47、赵三多,河北威县人,义和团领袖,首先在山东率领义和团起义。 48、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赵豪杰,京城侠士。 49、燕子李三,河北沧州人,侠义大盗,名震中华。 50、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 51、韩荫亭,永年田寨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一代英豪,传奇名将。 52、张作霖,东北王,辽宁海城人,祖籍河北。 53、张勋,大军阀,鞭子军首领,长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54、裴文中,河北省丰南县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北京人发现者。 55、王士珍,北洋三杰之龙,河北正定人。 56、冯国璋,北洋三杰之豹,河北河间人,著名笑星冯巩的曾爷爷。 57、冯玉祥,祖籍安徽,生长于河北保定,保定土话保持一生。 58、佟麟阁,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 59、张爱玲,祖籍河北丰润,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评说。 60、郭小川, 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 61、狼牙山五壮士,河北张家口蔚县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62、董存瑞,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63、马本斋,河北沧州人, 回民,中华抗日英雄。 64、王二小,河北保定涞源县上庄村人,少年抗日英雄。 65、小兵张嘎,河北保定安新县人,少年抗日英雄。 66,戎冠秀,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抗日英模,荣获“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等。 67、杨露禅,永年人,杨氏太极宗师。 68、冯至,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69、孙犁,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70、盖叫天,京剧武生,号燕南,葬于杭州西湖。 71、于敏,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72、邓丽君,河北大名人,生于台湾,著名歌唱家,一代歌后。 73、王蒙,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红学家。 74、铁凝,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75、裴艳玲,原名裴信。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兼演京剧,工武生,祖籍河北肃宁。 76、崔永元,崔永元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朝鲜族,央视著名主持。 77、周颖超,祖籍河北唐山,生于河北唐山,内地当红网络明星。 78、葛优,籍贯河北饶阳县,出生于北京,著名演员。 79、姜文,著名演员、导演。 80、高圆圆,祖籍河北唐山丰润,著名影星,《南京,南京》女主角 81、张铁林,著名影星,祖籍唐山人毕业于英国。 83、钱红,河北保定人,女子游泳运动员,奥运冠军,获51个世界冠军,“蝶泳皇后”。 84、郭晶晶,河北保定人,跳水运动员,奥运冠军。 85、范玮琪,台湾歌手,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 86,杨公骥,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著名学史研究专家,河北正定人。 87,何梦莲,字净亭,号周溪,正定人。乾隆己亥举人,历官榆林知府。有《式古堂诗集》。 88、苏大年,河北正定人。翰林编修,人称苏学士。最擅长画竹石等,能诗文。 89、怀丙,(生卒年月不详),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学家。精于建筑工程技术。 90、梁梦龙(?—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 91、樊腾凤,河北邢台人五方元音编著者 中国著名 音韵学家 92、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正定人。 93、王宝强,1984年出生,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人著名演员,代表作《天下无贼》《士兵突击》 94、李想,河北石家庄人,80代表人,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95、韩乔生,河北邯郸人,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96、庞伟,河北保定人,射击运动员,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第二金获得者。 97、祖逖,范阳遒(今河北省涞水县)人,西晋名臣,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由他而来。 98、刘琨,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晋诗人。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闻鸡起舞的另一主角。 99,赵姬,秦始皇生母,今河北邯郸人。 100、李夫人,汉武帝妃子,死后被追封为孝武皇后,“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01、甄宓,河北省无极县人,庙号文昭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后人称其为洛神。 102、窦文涛,籍贯山东,出生于石家庄,凤凰卫视主持人。 103、吴德,唐山市丰润区人。曾担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等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 104.董振堂,邢台新河人, 红军名将,原红五军军长,为河北省参加革命以来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官 105.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106.赵佗,嬴姓,赵氏,名佗。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7年[1]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5,百家姓中有天这个姓氏吗

  天姓不是百家姓。  天姓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古老,分布也较广泛,但是稀少,属于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见此姓。  天姓介绍  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儒家经典,众人论辩经义,十分热烈。石动筩最后到场,问一个在场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么?”博士答道:“天姓高。”动筩说:“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这是因袭前人的说法,算不上新义。经书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经之文,不须借用旧说。”博士问:“不知哪部经书上讲过天姓?”动筩道:“看来先生全不读经,连《孝经》也未见过。天本来姓也。先生难道没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岂不是天的姓?”——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姓氏渊源  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亦见《姓苑》。  姓氏郡望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隋朝开始创立并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称其是“吴兴姚氏”之后。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文章TAG:天津市静海区姓蔺的领导天津天津市静海

最近更新

  • 帝王痣的位置,请问官王夫痣是在左额还是右额啊谢谢

    请问官王夫痣是在左额还是右额啊谢谢2,古代的美人痣应该长在什么位置1,请问官王夫痣是在左额还是右额啊谢谢老师,你好,有颗痣名叫君王夫。位置在额头上,但不知是左额还是右额。不明白你的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学生餐菜谱,求各位介绍一些适合生长期学生的营养菜谱呗

    求各位介绍一些适合生长期学生的营养菜谱呗豆腐:豆腐因含有很多营养素,被称为“田里产的牛肉”;菠菜: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钾,钙,所以是生长期的孩子很好的低热量食品;栗子:栗子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天津市河东区饮食监管局,河东区去哪办健康证

    河东区去哪办健康证回答携带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即可。注:1、无需携带照片,照片是在中心现场拍照才有效的。2、无需空腹,只要饮食清淡就可以了。亲,仅供参考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开机加速,什么是开机加速

    什么是开机加速在开机加速功能中,QQ电脑管家会扫描系统在开机时自动启动的程序,可以清理不必要的启动项,以节省系统开机过程的等待时间。禁止某些启动项时,会弹出提示,提示某些启动项禁用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临产前胎动频繁吗,关于临产前胎动频繁的问题

    关于临产前胎动频繁的问题您好,临产前胎动是很正常的,不必担心,祝您好孕2,临产前胎动是否比较濒繁我也是.这几天宝宝动得厉害,左侧睡左侧动.右侧睡左侧动得厉害,还有二十多天就预产期啦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天津市河东区天钢技校校长,天津天钢煤气发电厂地址

    天津天钢煤气发电厂地址天津天钢煤气发电厂地址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富民路街道张达庄大街1号。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天津天钢煤气发电厂是具备千万吨级钢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联合企业,是中国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蛋糕纸杯,做蛋糕纸杯

    做蛋糕纸杯批发市场或去淘宝网{0}2,纸杯蛋糕的做法大全杯子配方比例图文怎么做主料蛋糕粉68克鸡蛋4个牛奶32克辅料玉米油15克白砂糖—鸡蛋黄16克白砂糖—鸡蛋清30克纸杯蛋糕的做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

  • 天津市吾悦城密室逃脱,天津有密室逃脱游戏嘛

    天津有密室逃脱游戏嘛现在天津有两家我都去过一家在下瓦房,7月份开的地方不太好找,地方也有点小。一个主题一家在南京路诚基中心,9月份刚开,环境不错,同时开放三个主题,价格比下瓦房的还 ......

    静海区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