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东丽区 > 天津市镇馆之宝投票,观复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天津市镇馆之宝投票,观复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03 06:23:30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观复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三国》故事古门窗,已经成了观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市场价值已难以估量。

观复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2,冬宫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伏尔泰坐像》
冬宫的镇馆之宝是达芬奇画的圣母像

冬宫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3,中国55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齐聚首博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罗晓光) 29日,《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来自全国26个省市55家博物馆的169件(组)镇馆之宝借奥运契机齐聚首博,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感受中华文明的饕餮大餐。

中国55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齐聚首博

4,镇馆之宝怎么样

中央四台从12月22日起,每晚7:30开始连播10天,每天介绍一个地市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片是摄制组的特别篇,非常好看,很开眼界!
楼主的翻译正确。key highlights 是“最关键、精彩的”的意思,用来翻译“镇馆之宝”是可以的。也可以说:the greatest treasures of louvre museum,强调“宝”。

5,镇馆之宝 英语

“镇馆之宝”不能直译,它的意思是,(博物)馆中最(有价值、珍贵)顶级的收藏(珍藏),所以英文翻译如下。【翻译】most precious collections of MuseumTop treasures of Museum
安徽馆亮点 印象安徽 在“印象安徽”展馆,设有幽暗静谧的徽派建筑天井场景,天井中央设置一方造型古朴的石鼓,游客可虚拟操作书写文字,文字可即时投影在纱网成像幕上;“四水归堂”的展区四周将环放四座安徽民居防火水缸,观众通过缸体表面互动界面操作,将显示“城市”、“经济”、“人文”、“风光”四个主题。观众参观完“四水归堂”展区后,将会看到一群画眉鸟鸣叫着飞入天井,慢慢地汇聚成一道绚丽的彩虹,将观众引入下一展区。 多彩城市 在“多彩城市”展区,有一个巨大的五彩斑斓的包装礼盒。伴随着稚童开心的牙牙学语声,礼品盒的包装缓缓落下时,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瓶呈现在观众眼前。音乐响起,水晶瓶上端如同钻石般璀璨的硕大瓶塞里出现七色彩墨,缓缓流下后幻化成七彩颜色,像水墨画般均匀地铺洒在瓶体表面。瓶体内堆积的七彩颜色幻化为翩翩起舞的仙女,不断地挥洒出漫天的彩色花瓣,逐渐幻化成闪烁的花雨,向四周铺散开来。 民间艺术 多彩的民间艺术将成为安徽展区的一大亮点。黄梅戏、花鼓灯、凤阳花鼓……这些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节目都将在世博园区内与参观者见面。同时,现场还将展示徽墨制作、宣纸技艺、徽州三雕等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Mainstay.“镇馆之宝”有一层意思是:如果缺了这件“宝”,这个馆就无法存在、或没有必要存在了。考虑到这层意思,将“镇馆之宝”译作"mainstay"比较确切。网上多将“镇馆之宝”译作"most precious piece"、或"most treasured piece"、或"highlight",等等。这些都没有把这一层意思翻译出来。

6,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这块价值高达150万英镑的美女雕像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物,现在成为大英博物馆最新的镇馆之宝。 “黑夜美后”被认为是巴比伦、吾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或尼尼微(古代亚述的首都)民间匠人的作品,是用赤土烧制而成。这一地区是现今伊拉克文明的摇篮。 这块“黑夜美后”浮雕长19英寸,宽14英寸。30年代,一名被认定是黎巴嫩人的商人伯尼将它带到了伦敦。自那个时候起,大英博物馆就一直想买下它。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在8日表示,终于将“黑夜美后”买到手后,他们激动得全身颤抖,因为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市场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近东文物。 浮雕上的美女有翼,全身赤裸,戴着角状的头饰、项连和手镯。她的一只手持正义棒,一只手持正义圈。她的脚呈爪状,踩在狮子身上,身边是两只象征阴间的鹰。仍能辨认出的黑、白、红、黄线条说明它原来是一块装饰非常精美的浮雕。 大英博物馆成功收购“黑夜美后”后不久,丹麦专家瑟科尔德·贾科布森对它进行了研究,认为浮雕中的美女原型可能是一名高级妓女,而浮雕可能是4000年前挂在巴比伦妓院外面的标识。 大英博物馆古代近东部的研究专家多米尼克·科伦表示,浮雕上的人物不是巴比伦主宰阴间的女神艾里什基加尔,就是他的妹妹——宇宙女神伊什塔尔,她的角色类似于希腊神话里的阿芙罗狄蒂,也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科伦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妓院的标志。它表现的可能是伊什塔尔,有人称她为妓院女神,但我想,浮雕上的人物最有可能是艾里什基加尔,也就是阴间女王。”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共五馆。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雅典帕一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 镇馆之宝---巨人石像 镇馆之宝――古埃及文字的罗塞塔石碑 镇馆之宝:《亚尼的死者之书》 镇馆之宝-中国西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亚尼的死者之书》 是最早的镇馆之宝
《亚尼的死者之书》,公元前1300~1200年 「死者之书」通常为长卷形式,依财富多寡,分成数个,甚至更多的段落。流传至今最有名的为「亚尼的死者之书」,最有名的段落则是「秤心仪式」。

7,良渚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良渚文化玉器 开放分类: 玉器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姚县良迟镇,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太湖地区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进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饰由索面发展到繁婚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曰趋大型化的过程。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滨文化的玉器玉质较为粗劣,硬度不高,均为素面无纹的小件根、管、珠等装饰品制作工艺还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旧石器时代制造石器的传统工艺,表面磨制较为粗糙钻孔多不准而偏离中心表现出原始将征。至拗泽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初步具备鉴定玉村的能力,软玉的使用就是较好的证明,玉器的种类也有所增加,环、斧的出现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趋向同时也标志着制作技术的发展。鉴于论泽文化已开始使用硬度较高的软玉制作器物,故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了石英砂等介质,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来看,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钻孔技术也略有进步。继题泽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数量、质料、造型、纹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量自不必说,质料虽颇庞杂,但绝大部分为质坚色美的透问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发现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棕蕊。这时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旋纹或垂直的台阶痕迹,这往往主要是因为玉质坚硬对工具不断磨损以及钻孔时对位不准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钻,但由于工具的磨损总会造成进孔处较大,愈深则孔愈小,这是金属钻孔工具出现以前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对良给玉器的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贩、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中已出士数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质之精美,品种之繁多,技术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蚀较小的玉器,其颜色呈黄绿色和黄褐色,一些玉器经鉴定属透问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少数为叶蛇纹石、和石英,玉料的来源应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磨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领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玉器的镂孔。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如良澳玉器的兽面纹常以单(双)阴线刻的圆圈象征眼睛,两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长方形界,其上增配桥状隆起,似如鼻梁,少数在员下阴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线勾勒出脸庞,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圆角长方形,有眼睑和鼻梁或额,无徽牙者,易呈蒜头形,无眼睑和鼻梁或额。纹饰着重强调图像头部结构;尤其是以图纹为中心刻画出具、牙齿成图时多采用正视投影。为解决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设计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两个侧面表现立体图形的方式,将原本单调、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现得面目狰狞、变幻莫测,令人惊然而惊,称其为“狰狞的美或狞厉的美,是很恰当的。 1986年和1987年发掘的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新型玉器,使我们对良话玉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玉器除常见的琮、璧。锡等器形外,还见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三大类。组装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盖、塞地用样铆等贯穿的形式组装成一件器物,穿缀件是以贯穿或缝缀等形式将各类玉饰件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坠等;钱嵌件是将很多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镶嵌件开我国镶嵌技术之先何,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个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许多先前零散出土而不知其结构、名称和用途的玉件的本来面目。 良渚文化玉器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巨的影响,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6000—5000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5000—4000)年发现的琮、璧等玉器与良法文化玉器有着极深渊源。而它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商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别是良洛文化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良谱化玉珠上的兽面纹就是商周青铜器镂台纹的雏形,而玉石镶嵌技术又为商代以后的铜嵌玉的出现定了基础。
文章TAG:天津市镇馆之宝投票天津天津市市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