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宝坻区 > 天津市北运河文化背景,大运河体现哪些传统文化

天津市北运河文化背景,大运河体现哪些传统文化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14 18:38:27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大运河体现哪些传统文化

大运河传统文化的脊梁是工商业文化,大运河传统文化是包容百川的文化体系,大运河传统文化中对神话人的崇拜多于对自然神的崇拜。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大运河体现哪些传统文化

2,关于 天津历史文化的作文400字

(题目我就不写了) 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700多年来,扮演着运河通道,文化桥梁的伟大角色。 天津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城,中国风十足,但又不失西方的优雅。天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可见天津作为祖国的“动脉”,拥有着复杂的文化进程。 我要搬家,所以时间不够,不能都写完了,就提供个题目吧!

关于 天津历史文化的作文400字

3,运河的历史简介80字

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亦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建于中国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元朝时取直疏浚,进一步通到北京,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常识工程篇。
东莞运河,是东莞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水利工程历史奇迹。1957 年冬开挖,次年5月 1日通水,全长19.5公里。流经莞城的河段长2.5公里,

运河的历史简介80字

4,海河故道是什么

海河故道,也就是老海河(海河以前的河道)。现在,在咸水沽镇北部,是一座海河故道公园。海河故道公园西起咸水沽镇月牙河,东至津南环线,全长3.5公里。公园以沽水生态文化为纽带,串联码头商埠文化、运河风情文化和名人文化,从时间和空间上再现了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沉淀。
海河水系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条河流组成。 北运河为海河北支, 永定河为海河西北支, 大清河为海河西支, 子牙河为海河西南支, 南运河为海河南支,

5,关于天津的漕运

我国古代的元、明、清三朝均建都于现在的北京,京城所消耗的粮草单靠北方出产是供不应求的,还必须“南粮北调”,而调运粮草最经济和便利的运输方式在当时只有水路。尤其在明朝永乐年代后,一方面解除“禁海”令,一方面大力开浚南北大运河,漕粮既有海运,又大多以河运为主了。但不管是海运或河运,每年数百万担的漕粮都必须经过海河上游的三岔河口,再进入北运河才能运达京城,这样使海河上游的三岔河口逐步形成为天津的航运港口,也为天津成为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南方的特色文化带到了北方,尤其是妈祖文化对天津城市和地方文化的持久影响,这在北方沿海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6,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哪一条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北京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韵。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7,请告诉我天津静海县境内的南运河的历史以及九宣闸名字的由来急

南运河 今晨,“大运河寻踪”采访组抵达天津市静海县,在这里寻访大运河当年的踪迹。 当时的河水,捧起来就喝 在独流镇的运河桥上,记者看到整个河道已完全干涸。岸边偶尔有来往的当地人,一位姓杜的老人说:“这条河曾是整个静海县的命脉,当初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这了,那会儿的东看粮、西看房,运河两岸看衣裳说的就是这河。现在河干了,很多的记忆也就慢慢抹去。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从小都是从运河边上长起来的,当时的水别提多甜了,捧起来就能喝。” 最早的南运河,曹操挖的 据静海县县志办主任王敬模介绍,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在静海县境内全长48.21公里,南起梁官屯、北至独流镇十一堡,贯穿南北。最早始于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为了北伐运粮,开挖的平虏渠,当时大概是从青县到独流这一段,随后隋炀帝将沟渠连起来形成大运河。1958年引黄济津,这里成为黄河北徙的通道,也是历次引黄的必经之路。 静海县水利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南运河这一段只有在引黄入津的时候水比较多,平时主要用于泄洪。静海县最早的县城就在运河边上,由最早的一平方公里发展到20多平方公里,当时的运河两岸可以说是热闹非凡。静海较大的镇如唐官屯、独流镇等都在运河边上。 遗迹文物,显现历史积淀 当地有很多遗迹和文物。1978年,在元蒙口村西的地表下4米处,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位置在离运河10华里的地方。船长14.62米,头宽2.56米,尾宽3.15米,中间宽3.9米,深1.25米,船内有绳子和开元通宝,市区内的娘娘宫里还保留着沉船的模型。近年,又发现了埋藏在那里的一艘古代沉船。在西钓台村的运河边上,有姜太公钓鱼的遗址。静海县界内运河两岸文化遗迹较多,当地政府正在筹划开发运河文化。
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在静海县境内全长约48.21公里,南起梁官屯、北至独流镇十一堡,贯穿南北。据记载,最早始于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为了北伐运粮,开挖的平虏渠,当时大概是从青县到独流这一段,随后隋炀帝将沟渠连起来形成大运河。 民国时期,贯穿静海县境内的河道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马厂减河、黑龙港河,尤以南运河航运最为繁忙。南运河自天津至静海唐关屯九宣闸段,河幅宽窄不一,全段水深7至9尺不等,全县船舶交通自由,舟运繁忙,只有冬季结冰期间,舟航停运。南运河沿岸人口稠密,居民多富裕,商业贸易发达,运输繁忙。独流、唐官屯、静海镇等都是依傍运河而兴起的大集镇。民船多集中于各镇的码头,时称“船着场”。当时,独流镇就有船主组织——船会。船会按片划分南街、北街两个船会,另设会长,负责邀集全体船员集会,每年活动一次,搭台唱戏,求佑平安。据当时统计,独流镇有船户170多家,唐官屯50余家。货物船多有自己的名号,如“八吊字”、“全顺心”、“大蓝旗”等等,这些船南至沧州、德州、临清、新乡等很多地区,往南运盐、杂货,往北运粮食、棉花等。在这些运输船只中,载重量各异,最大的是100吨的对槽,最小的为10吨的单船。船的种类甚多,形状大致相同,最常见的是粮划子船、炮划子船及标船。 文/张红 刘俊才
文章TAG:天津市北运河文化背景天津天津市北运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