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豆子吸水后还能补充形成的孔隙,所以黄豆就这样成了抗洪利器。当前湖北的抗洪形势确实面临严峻状态,就拿武汉市来地处一江两岸中隔长江,分为江南江北之称,此外,江夏区抗洪工作组还采购了超过1000立方米的砂石备料,存放在居字号分段院内,用于处置长江干堤险情。
1、长江中下游洪水怎么样了,报道几乎没有?
这几天,美国休斯敦关闭中国领事馆和杭州来女士失踪案刷屏了,南方洪水灾后的报道关心的人并不多,零零碎碎的自媒体.小视频又不能完整的反映湖北.江西.安徽抗洪救灾壮阔场面。安徽的二坝.无为.巢湖.和县许多小圩破了,具体的数字官方没有公开,所知道的芜湖就疏散4万多灾民,今年长江的汛情自1954年洪水泛滥最为严峻的一年,解放军72军官兵都进驻芜湖,动用军队在芜湖还是第一次。
因雨水减少,长江水位有所下降,现在的灾区正努力堵住溃破的决口,排灌圩区里的积水,进行自救。房子倒塌了,需要重建,庄稼淹死了,需要翻耕布种。灾区的电力恢复,饮用水的卫生,烧火的能源,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可以肯定,灾区的自救是一场艰苦的博奕。地方政府也会帮助农民恢复生产,解决目前最迫切的生存问题,粮食和房屋,
他们还是希望社会力量协助他们度过难关。去灾区做新闻,吃不好,睡不好,不是说新闻记者娇情,灾民自顾不遐,政府无力应酬,记者总不能自己去解决吃饭睡觉,饿着肚子采访并不是每个敬业的记者能做到的。而杭州许某杀人案,全国几十家主流媒体,几百架“长枪短炮”,不计其数手机录像,但是,他的新闻价值远逊于南方灾情,轰动效应却远远超过灾区的劫后余生。
2、湖北抗洪形势严峻,如果家乡需要,你有考虑过回家帮忙吗?
当前湖北的抗洪形势确实面临严峻状态,就拿武汉市来说,地处一江两岸中隔长江,分为江南江北之称,每年在讯猛期间,武汉江堤上,有武警官兵和长江水利工程人员配合工人24小时巡逻职守各道闸口。闸口全用编制袋罐装铁石砂子严密堵死,但是,现在的汛防工作虽然严峻,但还不至于全民突击状况。如果,有特大险情发生,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人人都有应尽的义务!誓死捍卫讯险发生!义无反顾的确保大武汉的安全,
3、武汉采购360吨黄豆来抗洪,黄豆和抗洪有什么关系?
“黄豆抗洪”其实早有成熟案例可循,因为黄豆遇水变大的特性,对处理漏水可起到很大作用。不过,很多人质疑使用黄豆会不会太奢侈浪费了?其实不然,用完的大豆还大有用处,这篇文章我就详细讲讲我们吃的黄豆是怎么被应用在八竿子打不着的抗洪领域的。事件回顾由于连日来降水增多,长江中下游防汛形势严峻,江堤告急,为了守住长江大堤,7月9日接到通知后,武汉市江夏区成立工作专班,从本地市场及外地市场抢购黄豆,共计采购了360吨黄豆应对险情。
这360吨黄豆,被分别存放于金口电排站和范湖粮库内,以便于抗洪官兵随时取用,此外,江夏区抗洪工作组还采购了超过1000立方米的砂石备料,存放在居字号分段院内,用于处置长江干堤险情。其实,这并不是黄豆抗洪的第一次应用,据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报道,早在今年3月,江夏区就采购了近60吨黄豆用于防汛,而且随着近来长江水位不断升高,他们又从周边地区采购了300吨的干黄豆。
黄豆抗洪原理其实,我们对武汉市采购砂石并不奇怪,因为决堤后抗洪最常用的就是这些东西,但黄豆抗洪对于咱们百姓来说倒是挺新奇的。这主要是利用了黄豆本身的一个特性,那就是泡水发胀:小小的豆子在水里泡时间长了就会膨胀起来体积变大,体积变大后的豆子就会将所填充的孔隙全部堵死,这比沙土好用的多。不过,需要堵水的地方那么多,也不能所有场合都用黄豆啊,不然老百姓吃什么?确实,黄豆抗洪只用在某些特殊场合——管涌,
简单来说,管涌就是堤坝渗水严重时,土体里的细沙被流水冲出来,在外形成环状的沙包。据《实用水文学词典》解释,“管涌”是在渗流作用下,土体细颗粒沿骨架颗粒形成的孔隙,水在土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引起土的细颗粒被冲刷带走的现象,也称“翻沙鼓水”或者“泡泉”,涌水口径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几厘米,大的会长达一米以上,这些孔隙周围一般形成隆起的沙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