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有“借”荆州,更不用“还”荆州什么是“借”。不是刘备故意向孙权借荆州,然后故意不还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样,湘水划界后,刘备认为已经将借南郡的债还清了,而孙权却认为并不合算,他想要整个荆州,所以这不是刘备愿不愿意还的问题,而是孙权的野心太大了,刘备借荆州已经归还了江夏郡、长沙郡和桂阳郡一共三个郡的地盘,孙权还不满意,如果你是刘备,会将整个荆州毫无保留的还给孙权吗。
1、刘备借荆州不还,难道真是故意的吗?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来源于三国。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后,荆州归属问题一直都是孙权、刘备矛盾的集中点,(科普小知识:荆州刘表统治时期,一共有7个郡,分别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和长沙郡。而曹操占领荆州,将南阳郡分为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便有了我们所说的荆襄九郡,)曹操南下,刘琮、蔡瑁向曹操投降,整个荆州六郡便被曹操占领,只有剩下的江夏郡刘琦脱离掌控,独自抗曹。
赤壁一役,周瑜大破曹兵,曹操被迫退归北方,(与演义不同,刘备屯兵江夏虎视荆州做牵制,作战较少,而真正在正面战场上则是东吴与曹操的对抗。)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都对荆州垂涎三尺,孙权、鲁肃秉持着“二分天下”的战略,刘备、诸葛亮秉持着“三分天下”的战略,双方对荆州便展开了争夺,首先是孙权出兵,攻打南郡。如演义中一般,周瑜遇到了曹操手下大将曹仁,双方恶战,南郡被周瑜占领,
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堪称荆州门户,而且南郡临江,控制南郡就是控制荆州的长江部段。也正是因为南郡的重要性,周瑜才率先攻打南郡,(当然,演义是经过艺术加工,同时为周瑜死埋下伏笔,将这段描写的非常精彩。)而在这个时候,刘备避开曹魏兵锋,南下攻打荆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和长沙郡,并迅速占领,在这个时候,孙刘双方就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荆州刘备占据5个郡,而孙权占据一个南郡。
孙权驻守南郡,就要面对长江北面曹兵的威慑,而刘备虽然占据荆州5个郡,却没有临江的控制地域,就连出兵西川,攻打刘璋的据点都没有。相当于孙权据守南郡,是替刘备抵挡北方的曹操,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鲁肃。鲁肃劝说孙权,如今刘备占据荆州5个郡,“二分天下”的愿望已然被破灭,南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累赘,我们不仅要在扬州抵御曹操的威慑,现在还要在荆州抵御曹操的威慑,对于东吴来说压力太大。
而刘备却非常想要得到南郡,倒不如把南郡借给刘备,让他在荆州地界抵御曹操,分担我们东吴的军事压力。孙权觉得鲁肃说的很有道理,便同意了这件事,孙刘双方商议后,孙权将南郡让给刘备,而刘备将半个江夏郡让给孙权,也就是我们在演义中看到的夏口,这才有了“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关于这个“借”众说纷纭,最具权威性的当属陈寿的三国志,而《三国志》中却也没有表述清楚,
蜀志先主传中,关于荆州的说法是,孙权“予”刘备以南郡。吴志吴主传中,关于荆州的说法是,孙权“借”刘备以南郡,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蜀志的说法相当于,孙权是把南郡给刘备的;而吴志的说法是孙权是把南郡借刘备的。给自然就不必还了,借自然就需要还了,三国志中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说明陈寿也不确定当时的情况,
但是,情况是刘备用半个郡换了一个郡,明显是赚了,多借了半个郡。后来,刘备占领西川,实力大增,孙权感觉到西方刘备越来越强,自己已然是两面受敌,突然发兵5万,攻下长沙郡、桂阳郡和半个江夏郡。当时的刘备闻讯大怒,命关羽为先锋,自己统兵5万为后援,开赴荆州,大有与孙权一决雌雄之势,双方剑拔弩张之时,曹操发兵汉中,张鲁投降,汉中被曹操占领。
刘备感觉北方压力,便与孙权和谈,双方以湘水为界,刘备承认长沙郡、桂阳郡和江夏郡三个郡为孙权所有,荆州一人一半,矛盾便缓和了下来,之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汉中全境被刘备占领,兵威大振。按照道理来说,刘备借了孙权1个郡,准确来说只有半个南郡,还给孙权3个郡,孙权应该知足了,为什么他还要攻灭关羽,占据荆州全境呢?这就说到荆州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