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许昌时曹操为何不杀了他,为什么。退一步就算刘备打到许昌,消灭了曹操,刘备也不会废汉献帝自己称帝的,三国时期,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只占了一个人和,如果刘备这么做了,人和也就没有了,宛城在许昌的西南边,新野的北边,如果刘备或刘表想要攻打许昌的话,就一定要先拿下宛城,如果刘备不拿下宛城,直接绕过宛城偷袭许昌的话,那么曹魏宛城守军就能断了刘备军的补给线和归途,刘备敢偷袭许昌那就是一次有去不回的战役。
1、《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第一个军师是谁?最后去了哪里?
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位军师。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2、如果刘备取得了许昌,他会甘做臣子吗?
这个问题应该是,刘备能不能做汉献帝的臣子?而不是甘心不甘心做臣子!如果不能做,甘心也没有用!这就要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实,找到东汉灭亡的根源,答案就清楚了。我的结论是,刘备做不成汉献帝的臣子,假如他甘心做,他就不会成为三国中的一支!理由是,东汉灭亡是统治基础的丧失,刘备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根本不是东汉的菜!东汉灭亡的根源东汉是以士族豪门集团,为政治基础的帝国,实施的是皇权与士族豪门的共治天下结构,
不过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士族豪门对选拔机制的垄断,士族豪门走向腐朽和没落。与此同时,他们与外戚集团、宦官集团、以及崛起的寒门士族集团等政治势力,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斗争,东汉帝国就是在这种无休止的斗争中,逐步走向没落。表面上看,何进引董卓进京是根源,其实那只是推到帝国大厦的一只手而已,没有他,东汉也会倒塌,
那么,刘备做汉献帝的忠臣,能力挽狂澜,改变现实吗?我们就要看,刘备能不能架构起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让士族豪门重新崛起?还是扶立新的政治势力?谁才是未来帝国的政治基础政治基础肯定不是扶立起来的,而是水到渠成,破茧化蝶,没有哪一个政治势力,会凭空而现,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东汉末年的社会结构看,上述四大势力,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肯定不行,在西汉时期就已经验证过了。
是豪门士族集团重新崛起,还是寒门士族成为新生力量?其实,三国史就是豪门士族集团,与寒门士族集团的斗争史!结果,统一天下的是士族门阀集团,即士族豪门集团的升级版!士族豪门集团既没有简单复辟,寒门士族也没有走向前台,刘备代表的是什么势力三国魏蜀吴,其实都是寒门士族的代表,至少不算豪门士族。豪门士族的代表袁绍、袁术、刘表、刘章等等,都败在了寒门士族集团手下,
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决定了豪门士族集团被淘汰的命运。不过,在旧豪门士族被埋葬的同时,更强大的门阀集团却在战火中慢慢长成,刘备所代表的寒门士族,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历史还没有为寒门士族走上前台做好准备!直到隋唐,随着皇权的成熟,科举制应运而生,门阀集团作为皇权的保姆,被踢出历史舞台,寒门士族才成为帝国的主人。
东汉以来,刘备所代表的寒门士族,注定是豪门士族的附庸,所以,三国只是寒门士族的一声呐喊,一次短暂的走秀台。刘备做到了东汉的臣子吗其实,并不是寒门士族支撑皇权,而是皇权催生了寒门士族的崛起,也就是说,强大的皇权基础,不再需要门阀集团等政治势力的扶持,可以走向独立,乃至独裁的时候,才是寒门集团破壳化蝶的时机!如此看来,刘备所代表的的寒门士族,能支撑汉献帝的皇权吗?显然不能!皇权依然离不开政治势力,而寒门士族太弱小了!回到题干,答案就有了。
一是刘备与汉献帝,从政治势力上就不匹配,就像一个小学生,非要去应聘技术总监,力所不能为,二是即便刘备占据许都,他与汉献帝不同的阶级立场,必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矛盾,刘备如果逼自己“甘心”,只怕离死不远了!三是回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僵死的旧体制,想枯木逢春几乎不可能,通常是大破大立,推翻重建,才能摆脱原有的羁绊,东汉无可挽救!四是权力和人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刘备除了对东汉仅剩的一点忠君道德说辞外,还有什么理由忠于汉献帝?“甘心”的说法不符合人性,少拿道德的帽子压人,那都是刘备攻击曹操的手段而已,一旦他代替曹操,做得未必就比曹操“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