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那武汉话模样对应东北话“忽悠”,武汉人的这句话实在是太丰富了,外地人听到武汉人说话,他们不了解武汉人,就像他们不了解武汉人为什么那么爱吃热干面。
1、你在武汉听到最多的一句武汉话是什么?
信了你的邪武汉人最爱说信了你的邪,高兴时说,不高兴时说,不满意时说,诧异时说,愤怒时说,吵架时说,平和时说,就连自我解嘲时也会说。武汉人的这句话实在是太丰富了,外地人听到武汉人说话,啊,嗓门这么大,脾气这么糟糕,武汉人啊,不好惹吧。其实,他们不了解武汉人,就像他们不了解武汉人为什么那么爱吃热干面,武汉人喜欢热闹,吃热干面时也喜欢排排坐,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外面的小板凳上蹲着吃。
2、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是为什么?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标准的武汉话还要数老年一代人。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小巷到大街,从菜场到商场及各层面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汉创业,生根开花结果,显然离不开普通话,
3、为什么有些武汉人不承认远城区属于武汉?
我觉得我还是蛮有资格回答一下市内和郊区的这些问题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是95年生人,出生于新洲阳逻,学习历程如下:1在汉口读完幼儿园和一年级2回到阳逻读到三年级3随父母来汉口读书,从四年级读到初二4转校回阳逻接着读初三并参加中考,高中也是在阳逻就读5大学在汉阳区读的我记得在阳逻读小学的时候,我用过的一个信纸上面写的都还是黄岗市新洲区什么的,到后面就变成了武汉市新洲区,当时还不太知道这代表什么,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和黄陂啊这些地方都划到了武汉市,从此我们在行政意义上就算是武汉人了。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最开始我们这些郊区的不论是经济发展、家庭条件还是建设教育什么的,确实是比不上市内,所以市内的一些人条件比较好的,也会自然而然的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2最开始包括我们家在内的郊区农民,很多都往市内跑,美其名曰进城打工,那个时候做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出体力的、形象可能不太好的工作,所以也让市内的人更加飘了3就是划到武汉来以后本身就有的问题,毕竟两边以前不同属一个地方的人,突然成为了一家人,那么肯定会有摩擦和或多或少的敌意,而且年纪越大就越难融合,就像我小时候,市内的婆婆爹爹骂一些年轻人什么的很多都是骂你个乡里伢什么的4还有些理由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重点想说的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都有了质的提高,我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乡里伢这个词,也给当时的我蒙上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但是后面的这些年来,我真的很难得听到这么一句话了也算是拖武汉的福,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这些郊区也在飞快地成长,家乡也建设的越来越好,全武汉不论城区郊区都在融合,我记得16年全武汉到处房子的时候,在盘龙城、江夏、蔡甸还有我大阳逻,很多都是市内的跑我们这来买,郊区或许任然比不上市内,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全部武汉人怕都不敢说不想要哪个郊区吧,自然也就不会说不承认那个远城区是武汉这种话了我有个同事人称江夏地王,开玩笑告诉我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一个段子,以前市内很多人谈起江夏啊,那是一个又穷又远的乡里地方,现在说起江夏啊,那真是一个又远又远的地方啊哈哈哈最后借一位大人物的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4、武汉话,“去”为什么念“ke(克)”?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为什么呢?举个例子,京剧《苏三起解》中,梅兰芳大师的唱腔就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jiai)前!为什么不唱大街(jie)前呢?一是为了押韵,二是更能突出女性的柔美!武汉话:“去”为什么读“ke”?这和武汉的语言环境,地理环境有关系!武汉地处华中,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自古就是江南三大名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