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对于荆州的欲望由来已久早在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主持江东局面的时候,就对刘表的荆州觊觎已久。没有注意到与东吴关系的微妙变化襄樊之战前,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和睦和默契的,特别是蜀魏汉中之战前,蜀汉为了缓和东吴索要荆州的压力,主动握手言和,和东吴商定了划湘江而治,而且蜀汉也明显得向东吴表示出了友好。
1、同为盟友,东吴为什么要去偷袭关羽的荆州?
感谢邀请。东吴对于荆州的欲望由来已久早在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主持江东局面的时候,就对刘表的荆州觊觎已久,孙坚更因此被刘表的手下黄祖乱箭射死了。而孙策继承了他爹的意愿之后,也始终对荆州刘表的地盘默默的盘算着,等到孙权掌控了江东,更是有鲁肃这样的谋臣给他出主意:我们现在占据的是长江下游,地理位置不好,不如吞并刘表,统一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然后可以成就一番帝业了。
在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前,孙权更是对刘表的手下黄祖发动过三次战争,最终打败了黄祖,占据其地,鲁肃的策略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说是结盟,其实刘备当时的状况更应该说是投奔孙权刘备当时四处飘零,并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在曹操大军攻占荆州后,鲁肃来探视他,还问到刘备的打算,刘备只是说要投奔长沙郡守,鲁肃趁机劝说刘备投奔孙权,
趁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才得以占据了荆州部分地区以为立足,其原因也只是孙权“心太软”。当时鲁肃和周瑜等多人都告诫孙权:刘备有不臣之心,他的手下关羽张飞又都是虎狼之士,单独给他们地盘恐怕会生出变故,可惜孙权没听,而在赤壁之战前,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去东吴谈成的是孙刘联盟,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谋士们在孙权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劝说他趁机攻打益州刘璋,而孙权问策于刘备,
后来刘备自己带人攻打占据了益州,孙权派人去要长沙三郡,结果“备不承旨”。可见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前,其实从地位来说始终还是一种从属于孙权的关系,刘备和关羽对于自己的羞辱,其势力的扩张,最终让孙权下决心动手刘备本身就一直借口匡扶汉室暗自做着自己的准备,对于孙权更是阳奉阴谋。刘备的手下,关羽更是直接,不但不愿意与孙权和亲,还对孙权口出不逊,
2、如果东吴没有偷袭荆州,那么蜀汉的结局会怎样?
结局会完全不同:荆州不失、关羽不死、与曹魏隔汉水对峙。公元219年,3月刘备在汉中斩杀夏侯渊,4月刘备令孟达、刘封攻取上庸、房陵,5月刘备在汉中又击败曹操并与魏在汉中对峙,7月关羽北伐襄樊,刘备集团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显然是精心策划、互为呼应的,关羽北伐绝不是孤军行动,刘备集团的战略目标是:打通汉水、连接荆益二州,汉中对峙与关羽北伐互为呼应,疲乏曹魏,魏救汉中则出荆州攻襄樊,救襄樊则出汉中攻关中。
然而刘备集团一切战略的基础是孙刘联盟,联盟在则战略可行,联盟破则空中楼阁,如果东吴不偷袭荆州,则孙刘联盟依然存在,不指望孙权攻淮南以呼应,只要孙权按兵不动则可保蜀汉后方稳定,也就是荆州不失。关羽在襄樊作战,已将汉水南岸的襄阳和汉水北岸的樊城分割包围,关羽有水军而曹魏没有,制水权控制在关羽手中,而关羽驻在偃师,己在樊城之北,曹魏援军于禁、庞德覆灭后,仍持续不断,徐晃领七军增援樊城,仍有十二营援军在路上,
关羽明显军队人数不足,又因驻扎在樊城以北,而曹魏援军不断,关羽无援军,恐被徐晃及樊城夹击,于是南撤,结果魏军越来越多,关羽只能退守南岸,围攻汉水南岸的襄阳城,用水军阻止魏军过汉水。魏军无水军,也敌不过关羽水军,无法过汉水救襄阳,襄阳必城破,关羽占据襄阳,与魏隔水对峙,这就是最终结局,至于下一步如何发展,还要看局势如何变化,
3、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关羽攻打襄樊,当时人人济济的蜀汉集团毫无察觉,也没有采取任何的军事外交手段响应关羽的军事行动,进而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这是个历史悬案。《三国志》对这段历史记录都是不清不楚,善于演义的罗贯中也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历史事件,也是语焉不详,主要的原因还是蜀汉集团没有很好地史官系统,很多历史情节都无法还原了,只能任由后人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