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豪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
1、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可以证明诸葛亮是南阳人吗?
河南电视台《人物会客厅》栏目主持人朱叶采访著名作家二月河关于南阳躬耕地之争的文字实录,供大家借鉴:朱叶:近两年,全国各地不乏有对诸葛亮的躬耕地,有所争议那么您对这个躬耕地之争,有什么看法?二月河:诸葛亮确实是曾经在襄樊住过,但是他的躬耕地不在襄樊,就是他自己曾经讲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那么就说是这一条是铁证,不管我们今天的学者,如何去论证,你毕竟是论证或者是旁证,我想更多的是癔症。
就是从魏晋时期争到现在都没有争清楚的事情,突然地到了我们今天,我们没有任何新的论证证实,没有任何出土文物,没有任何新发现的的资料,做佐证就能断言襄樊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我们的学者,不是拿了人家的红包,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李白曾经有一首诗,我今天不讲我自己看待这个问题。“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你不要和二月河吵证,你去找李白去辩这个理,
3、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 人名”或“郡 县 人名”,从来没有“县 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
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豪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