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军队)当属〈孟良崮战役〉、〈官渡之战〉及〈淝水之战〉。二、〈官渡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四野的两个军兵力有10万人,海南岛上的我琼崖纵队有1万余人,而薛岳的敌“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指挥的部队也有11万人,敌我双方兵力半斤八两。
1、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的战役?
注意两个军史节点,东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役期间尚只有两个兵团的番号(第12、第13兵团),各兵团也没有完全固定的军级部队编制,1949年3月11日改称“第四野战军”后情况依然如此。而为了牵制武汉白崇禧集团配合二野和三野渡江,东野早在2月25日就组建了先遣兵团自北平城郊南下,(洪学智)这支部队由萧劲光的第12兵团司令部率领第40军(韩先楚)和第43军(洪学智)组成,下辖八个师和配属部队共12万人马。
直到1949年4月28日,四野主力在南下到达河南境内时,才重新调整了作战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团部,同时将各军正式划入所属兵团,其中第40军仍然隶属于第12兵团,军长韩先楚兼兵团第二副司令员,而第43军却划归了第15兵团序列(洪学智任兵团副司令员,军长易人)。然而此时这两个军作为四野前锋,已经挺进到武汉附近,所以在四野南线大追歼的过程中,尽管第40军和第43军始终并肩战斗,其实却是分属两个兵团,
(韩先楚)四野在二野陈赓兵团的配合下,于1949年12月初彻底消灭白崇禧和余汉谋集团残部,第15兵团司令邓华率领第40、第43两个军开入雷州半岛,着手进行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准备。此时韩先楚的位置其实非常尴尬,第一,第40军只是临时配属给15兵团,第二他这个副司令员还不是该兵团的首长,第三,他又兼着40军的军长,根据四野前指的明确命令,必须受第15兵团司令部的指挥,
四野的两个军兵力有10万人,海南岛上的我琼崖纵队有1万余人,而薛岳的敌“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指挥的部队也有11万人,敌我双方兵力半斤八两。但问题是我军的海空力量是零,之前第三野战军金门失利的阴影,一定程度上让我军从上到下不得不谨慎起来,我军统帅部为海南战役多次致电林彪,其中12月18日第一电要求:“要一次渡过一个军(四、五万人),不依靠后援,独立进攻”,
(邓华)这可就难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船只不足,薛岳绝非善类,在控制渡船这一招棋上下的又快又狠又毒,早在我军进入雷州半岛之前,他就命令蒋军出动部队强迫北海沿海全部大小船只,必须驶往海口附近的白沙岛海面,违令者立即焚毁或者击沉。尽管有少数渔船藏进了小河叉漏网,但被劫持的仍然占绝大部分,而若没有大批质量好、载量大的船只,一次性渡海四五万人几无可能,
另外,第15兵团制定的解放海南岛作战计划中,是以先期分批偷渡和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而偷渡部队的船只那肯定是有去无回的,这更加重了船只紧张的局面。为此,15兵团在抓紧搜集渡船的同时,还曾派专人前往港澳购买登陆艇以及发动机,这些都需要时间,有鉴于此,1950年2月,渡海作战前指在广州召开了海南岛战役的作战会议。
(薛岳)会议由华南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主持,与会人员有:第15兵团首长邓华、赖传珠、洪学智,第12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以及第40和第43两个军的主要干部,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决定,5月底必须完成渡海作战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于6月份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预见另外一场战争的爆发,留足充分的准备时间是为了稳妥,
然而韩先楚保留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坚持认为:“如果在谷雨前的五天内即4月20日前,不发动攻打海南岛的战役,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韩先楚从广州回到军部后立即提出要求:“关于6月份登陆作战的时间问题,不向下传达,对部队要强调渡海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在3月份前完成”!(渡海英雄船)但是要说服上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韩先楚当时至少有四层上级领导,首先是驻于雷州半岛的第15兵团前指、其次是武汉的四野总部(中南军区)、同时还有广州的华南军区、最后才到北京我军的统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