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和方面,四川更是独树一帜,当曾经被苏秦誉为“天府”的秦国在陷入战乱时,成都却在快速的发展。在抗日时期,四川更是成为中国抗日的大本营,川军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军队之一,它为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又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天时方面,四川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古代四川是怎么衰落的?
“川人从未负国”——这每个字背后可不是空话,何止千万血泪。作为四川人,笔者不得不简单说几句了,衰落之前——站在世界一流:唐代时,四川号称“扬一益二”,仅次于世界第一的扬州,为大唐盛世不断提供钱粮供大众消费。长安城里吃的米,穿的绸,用的纸,许多来自四川,到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躲避,更把盆地当作避难所。后来节度使军阀混战,德宗僖宗接连躲入四川,以求反攻机会,
宋代时,财政收入两浙第一,四川第二。这块盆地经济总量占南宋全国四分之一,提供军粮占三分之一,是当时南宋乃至世界上最发达区域之一。可谓稻田遍野,桑麻四处,加之商贸发达,纸币流行,完全引领经济发展潮流,然而,蒙古大军袭来。持续了61年的宋蒙战争改变了一切,战前四川人口官方统计约1300万,战后仅剩不到80万,战争之惨烈可谓前无古人,94%的四川人消失不见(含隐户逃户)。
“无蜀则无天下”,四川几乎变成无人区之后,无法再给襄樊争夺战提供支援,于是宋王朝不可扭转陷于灭亡,元帝国统一全国后清查户口,四川仅存77.5万人,作为经济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朱元璋恢复之后,大力组织移民,四川人口终于恢复到134万人。到万历年间,也只有310万居民,几乎只等同于宋朝零头,再一次,明末大乱开始。
农民大起义中,正在恢复元气的四川又被卷入战乱,张献忠率军进入四川,和明廷以及满洲展开拉锯战。由于初期收买人心不得,便逐渐施政残暴,士人百姓都受杀戮,清军攻入之后,也因为剃发等政策大受反对。加之军兵放纵,一路屠城,导致抵抗和镇压交替不断,直到夔东十三家最后以自焚殉国结束。清帝国统一后,康熙年间,四川竟然只剩1万人口,前后数十年大约700万川人惨遭罹难,
瘟疫随着战乱到来,四川几乎已成荒野。不得不靠“湖广填四川”来补充人口,根据县志,当时川内野兽横行,老虎为患,以吞吃尸体为习惯,后来大白天也敢于在市镇内吃人。刚迁入的官员百姓连续遭难,有官员刚来赴任,就和仆人一起被老虎吞噬。也有老虎爬上房顶,直接冲入屋内吃人之事,成都城门口,就时常几只猛虎游荡,连残存市民手持火把棍棒驱赶也难有效果。
(张献忠沉银中的民间银饰)清末民国——无尽变乱,到了18,19世纪,经过长达百年的移民,四川慢慢缓过一口气。经济得以稍稍恢复以后,次于浙江,江苏,广东,位列全国第四,此时,白莲教起义爆发,9年战火又一次降临民众头上。清廷刚镇压下不久,义和团运动随着成都教案接着爆发,当局昏庸蛮愚,更引发保路运动,成就了辛亥革命。
民国以后,和平并未到来,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罗泽洲、刘存厚八家军阀混战不止。四川人民或许注定要经历更多苦难才能重回旧日繁荣,因为日本全面侵华到来了,正如大家所知,川人内战外行,外战内行。300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日,以鲜血铸就民族大业,写在最后。望如今繁华兴盛,熙熙攘攘,思过往刀光剑影,风雨寒霜,
2、四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何?四川为何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四川有许多美称,比如川渝大地、巴蜀大地、富庶之地,还有许多简称,如青衣、牦牛道、雅州等,不过在众多的称呼当中,“天府之国”仍旧是那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美称。如今,“天府之国”已经成为四川最著名的名片,只要提起它,便能想起《战国策·秦策》中苏秦对秦惠文说的话:“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这是“天府”最早出现过的记载,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处苏秦所指的“天府”是关中平原,而非如今的四川。直到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道:“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而这里的“天府之国”,指的也是关中地区,那么,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它又为何能得到“天府之国”的美称?这个问题的答案,诸葛亮在千年前就已经给出,四川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最著名的记载应该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