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原始社会时期,5000年历史就差不多了。”南阳汉画像石南阳至今还保存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就是两千年前的东汉保存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个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按照目前的资料来看,夏朝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再加上尧舜时期,就已经是4000年了。
1、汉字存在了多少年?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文明,语言、文字的起源也离不开劳动。先民在劳动中需要记录、交流、沟通,发明了结绳、画图等原始符号,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经过漫长的创造、发展,原始图画就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文字。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个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
还有一批特殊的甲骨:上面刻有符号,如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学者研究之后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是史前甲骨文,由于数字太少,和商朝隔了4000余年,所以很难破译,专家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从符号向文字过度的文字符号。”甲骨文是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于201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二十四节气”,肯定不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人单独创立的。最简单也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尽管“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在西汉才见于古籍记载,但最晚在战国时期,这一系统已全部形成了,进一步说,“二十四节气”的雏形,要前推至距今6000年以前。即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创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凝聚了无数上古先民的天象观测、智慧计算才形成的,
至于说哪位上古或远古“圣贤”创立了“二十四节气”,还包括其他的著名文化科学创见,所体现的,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祖先和英雄崇拜的优秀传统和可贵情结。“二十四节气”,直白地讲,是在把“太阳回归年”的太阳运行轨道平分为二十四份基础上,给每一个节点上太阳直射与地面气候物候变化相结合后,所取得名称,这有“二十四节气歌”在,不多赘述。
可以肯定,“二十四节气”的创立,须以对“太阳回归”运行极其轨道有成熟的认识,中国古人何时做到这一点,目前尚无十分确定的考古证据。现有的文献证据都是后人所写,不足为凭,不过,考古已经证明,距今65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达到了可以测定“二分二至”的太阳观测水平。“二分二至”,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这是了不得的重要成果,古人可以根据这四个最基本的“时点”,构建起一整套时空体系。古人,是通过“立表测影”的方法,准确观测到“二分二至”的,“表”,曾被称为“圭”,也称“髀”。“髀”,是人的大腿,亦指大腿骨,6500年前的古墓葬中,确实发现了以髀骨作为“测影之表”的遗存。可见,古人的“立表测影”,是从人在太阳之下影子的变化受到的启发,
6500年前中国古人的这一创造和发现,极其伟大。现代天文学证明,“二分”,是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二至”,则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古人称为“气”,又称为“四时”,还通过东南西北“四方”来表现,表现的方式是“四风”。甲骨卜辞中,有“四方神”和“四风神”,宋玉《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
”《春秋繁露.五行对》曰:“起气为风”贾公彦《周礼疏》说:“风即气也,”“二分二至”之“气”,是后来“节气”一词之“起始”。在此基础上,古人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将“四气”长度平分,创立的“四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最早的“节气”体系——“四气和四节”。即“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
“四气和四节”,亦称“八节”。之后,古人继续深入和精细化,在“八节”基础上,将每节的长度“三分”,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具体来说,这个时候,古人将包括“启”“闭”在内的“四立”等,凡排于“奇数”位置的,称为“节气”;将包括“分”“至”在内的“四气”等,凡排于“偶数”位置的,称为“中气”,最早最全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是《汉书.律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