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草书尤其要注意恪守草书的法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不顾草法的要求是习草的大忌,我们学习草书尤其要注意恪守草书的法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不顾草法的要求是习草的大忌,草字的点画十分省略,一个十分繁复的楷字变成草书后则成了简单的几笔,草字的点画十分省略,一个十分繁复的楷字变成草书后则成了简单的几笔。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它是由隶书写法演化而来。章草名家在西晋有陆机,其代表作是《平复帖》。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上下字的笔势牵连引带,偏旁相互假借,笔势连绵不断,为其字特征。它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其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名家有唐代张旭和怀素。后者的《自叙帖》为狂草的典型作品
拓展资料草书是一种十分科学的字体。它有着自身严格的“草法法则”,而且是十分规范和有规律可寻的。草书的“草”不是“潦草”的意思,而是有“简、快、捷”的意思。我们学习草书尤其要注意恪守草书的法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不顾草法的要求是习草的大忌。草书最大的特点是偏旁部分的符号化,这是与其它字体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同是一个草字符号可以代替几个甚至十几个部首或小结构。这里都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可循。因此,初学草书首先须对符号的识记和临字下一番功夫。某一个符号可以代替哪些部首,是必须要疏理清楚的,而且要准确的记下,能做到这里边一步,对识草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说是识草的一个捷径。草字的点画十分省略,一个十分繁复的楷字变成草书后则成了简单的几笔。省略使得草字更趋复杂难辨,对这类字就要谨细地分析,查其点画中哪些是“实笔”,哪些是“虚笔”,这样才好辨其“原形”,同时抓住写草的要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