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区别不大诸葛亮当时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在地理上区别不大,三国时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下辖37县,古时的县面积比较小,现在的南阳市下辖13个县市区,虽说古时与现代南阳管辖的区域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不会超出南阳盆地的区域。因为三国时期的南阳郡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是两个概念,不是三国时期的南阳郡,就意味着在现在的南阳市,同样的,不在南阳郡,也不意味着不在南阳市,这个还得看具体的行政划分。
1、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吗?
那必须是同一个地方,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卧龙岗武侯祠为证!南阳,夏朝就已经建城,东汉时已名满天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下面有三个理由:一、地理位置区别不大诸葛亮当时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在地理上区别不大,三国时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下辖37县,古时的县面积比较小,现在的南阳市下辖13个县市区,虽说古时与现代南阳管辖的区域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不会超出南阳盆地的区域。
二、卧龙岗武侯祠为证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晋时降魏的蜀国故将黄权和他的族人建庵祭祀,位于南阳城西四公里的卧龙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祭祀和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其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座,诸葛亮的旧将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建祠庙,肯定是经过多方求证认可,最后选定的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今的南阳市就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三、南阳市当时在全国的地位决定三国时,南阳郡治宛(即今南阳市中心城区),宛当时是陪都,全国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当时宛城有点像今天上海在全国的位置,诸葛亮当时隐居于此,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静心求学,掌握全国信息,选择合适时机入世,从这一点来说,宛城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地方,经济、文化发达,信息畅通又可以和天下名士频繁交流、交换信息。
2、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3、为什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没有南阳县,南阳如何有诸葛亮?
现在襄阳市没有一个叫“襄阳县”的,也没有一个叫“襄阳区”的,所以,襄阳市也不能叫襄阳市,襄阳城也不能叫襄阳!我早就说过,襄阳说们抢夺躬耕地老是顾头不顾腚!光知道弄一些无稽之谈否定南阳郡郡名与郡治互指,否定诸葛亮亲口说的“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不是当时的南阳城。可是如果按照他们发明的理论往他们头上一套,他们那一套歪理邪说马上就露馅了,
东汉、三国南阳郡虽然没有南阳县,但南阳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阳城,俗称南阳,或简称南阳。就和现在襄阳的情况是一样的,古今一理,一脉相承。再比如古代荆州,所辖七郡,没有一个叫荆州郡的,但它的州城郢和江陵照样叫荆州城,襄阳近邻十堰市,下辖县区中也没有一个叫“十堰”的,为什么也能叫十堰市?例子多得很,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可以看出,襄阳说的说辞是多么的荒谬!其抢夺躬耕地的手段是多么的卑劣!。
4、汉、三国襄阳属于南阳郡吗?
《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在界定南阳郡南部辖境时均是以汉水为界的,这与习凿齿所言“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是一致的,但1982年第2版时,秦、西汉同前版,两郡仍以这段东西向的汉水为界,但到了东汉以及三国时期,在襄阳题了词之后的谭其骧先生却莫名其妙地将原属南郡襄阳县的阿头山去掉,换上了隆中之名。